拨动错误的音弦,彰显教育的真谛
发布时间:2014-09-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德芳
拨动错误的音弦,彰显教育的真谛
马杭中心小学 周德芳213161
摘要:
教育资源丰富多彩,主要来源莫过于教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全部过程。因此,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动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更是在所难免的。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错误,及时归类并加以汇总,找出共性的思维问题,从错误的根源来剖析,这样错误就会彰显它无穷的魅力,以此作为一个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契机,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使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和意外,都能成为教育中的一个亮点。因此让学生主动出现错误,并进行巧妙设计,灵活处理,将“错误”转化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让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发挥错误的真正魅力,彰显教育的真谛。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来源于我们活生生的课堂,当然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来源于我们的经验。教师往往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全部过程。要是教师能预料教学不同的成果,那么教学也就不会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中再精心的备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因此,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动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更是在所难免的,我觉得它更是我们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宝贵的源泉。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很正常。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得好:“课堂上学生犯错误不要紧,只要不犯同样的错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把动态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归类并加以汇总,找出共性的思维问题,从错误的根源来剖析,这样错误就会彰显它无穷的魅力,以此作为一个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契机,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使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和意外,都能成为教育中的一个亮点。
一、面对错误,打消孩子的畏惧感,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我们通常是这样做的:在做错的题上打上大大的叉,不假思索,紧接着就是无休止的批评,结果是学生不知所以然,迫于老师的权威,一些同学为了应付老师,只好早早的来到学校拿别的同学的作业照抄一通,问题没能从根源上解决。到了期末,积压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更是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显得很无助,学习困难的自我暗示随之而至。假如多数同学错了,老师难免还在嘀咕:“这道题有那么难吗?怎么这么多的学生不懂?”渐渐地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这样磨灭了。等到明天再强调,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炒冷饭,对于成年人而言,认知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这种办法还马马虎虎。可是对于“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天方夜谭,尤其是课堂上经常开小差的学生。其后果就是教师劳心劳力,学生收效甚微,且错题还是层出不穷,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生会越积越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依然辛勤耕耘,但缺失了新鲜感,增加了倦怠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面临一茬又一茬不同的学生,老师不免发出越来越深的感叹:唉,现在的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啊。
因此,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我们不能无奈地、被动地采取“错----改——再错——再改”这样单一循环的方式,而应该以研究者的角色,以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学习资源,成为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得失的载体。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才是教学的本真所在。只有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活动呈现积极探究的良好势头,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错”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能合理利用,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学生的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表现,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作为教师,应呵护他们的权利,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如果对学生的“出错”,只是以简单粗暴的指责,无疑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打击,挫伤学生积极思维的热情。犯错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还敢表白自己的想法吗?会不会因为怕老师批评总是惴惴不安,影响今后的学习,甚至影响他的一生呢?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课堂上倡导: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哪怕是其它同学的补充都行,不清楚的允许反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学生批评指正。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取消了被同学取笑的苦恼,取消了被老师批评的忧虑,长此以往,他们将成为一个敢说、敢为、敢当,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人。其次,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错误中成长,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利用错误,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教师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在确保面面俱到、点滴不漏、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下,使学生一帆风顺地朝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前进,让学生一下子越过陷进,顺利到达避免好多错误,或者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扼杀了错误自身的内在的魅力,这往往是暂时避免,或许在以后的解题中会再次出现。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的困惑点,让学生主动出现错误,并进行巧妙设计,灵活处理,将“错误”转化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发挥错误的真正魅力,让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六年级数学有这样一道题:求半圆的周长。我第一节课在六(6)班上课,我自己讲解了这题的解题过程,并工工整整地把板书写在黑板上,结果作业反馈出来的情况是,教室里有十几个学生做错了;第二节课我来到六(5)班上课,这次我改变了策略,直接请了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两位同学做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室里开始窃窃私语,继而是热烈讨论,再后来居然有两个孩子争得站起来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教师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忽然又安静了下来,一双双眼睛都盯着我,期盼我一锤定音。既然学生之间出现了不同意见,何不妨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给学生,让出现的问题转化成一种教学的资源,由学生主动去探究呢?我于是对同学们说:“黑板上这两道题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大家对此抱有不同意见,现在我们来举行一场辩论赛。请认为杨明是正确的同学上台说说你的理由,请认为陈松云是正确的也说说你的想法”于是一场争辩开始了,正方代表首先发言:“请看,我把这个圆形纸片对折后,其中的一半叫不叫半圆?它的周长本是不是圆周长的一半,说完那孩子还做了一个手势,围着半圆比划了一下”反方代表一下子喊出来了:不对,围成半圆的还有另一部分,那就是一根线段。其他同学马上异口同声,那是圆的直径——这时正方同学哑口无言,反方队员们顿时手舞足蹈起来。我及时发问:“那半圆的周长究竟由几部分组成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两部分:圆周长的一半+直径。”“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这两个意思一样吗?“不一样——”那天六(5)班的作业只有一位同学做错了。由此可见,这样在互相争辩中,学生不仅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错误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教师千万不能急着让孩子尽早知道答案,而应该以“积极,主动”的理念和策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的“错误”转化成课程资源,并通过精心设计,相机诱导,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延伸错误,提升孩子的思维空间,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学生会出错,教师同样会出错。记得有一次在学过“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后,我布置学生完成基础训练时,刚过几分种,就有学生很响亮地叫起来:“老师,这道题出错了。用1、0、8、4四个数编成四位数,能同时被2、3、5整除,无论怎么编都不能被3整除。”随即,一大片声音附和着:“出错了!出错了!”听学生这么一说,我定神一看,果然出错了。我本想立即告诉学生正确题目,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好机会吗?我就故作惊讶地对学生说:“你们看得非常仔细,刚才这个错误连老师都没有看出来,你们却一眼就看出来了,真是好眼力呀,老师非常欣赏大家这种仔细审题的习惯。那么,谁能帮老师把这道题改一改,使它变成一道我们能解答的题目?”学生听了我的话,一个个认真思考起来。有的说:“只要把1改成3,这个题目就好解答了。”有的说:“只要把8改成1或4”这时又有一个同学兴奋地说:“老师,除了改数字外,我还想到了另一种改法,就是用1、0、8、4中的3个数字编成三位数,能同时被2、3、5整除”这时,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又有同学说:“将后面的一句话改为能同时被2、5整除”-----一场看似平常的数学课刹那间变成了展示学生聪明才智,提高学生交流辩论能力的辩论会。
其实,这种教学中的机遇,每个老师可能都会碰到。但是,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一下就把正确的题目公布出来,学生就不会有如此开阔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的思维火花。如果处理得好,就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收集错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在学生做习题前,对一些常见病例作了预防,但在学生做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尤其有一些学生犯的错误具有个性特征,不利于集体辅导,在面对面、一对一的单独辅导后,时间一长,学生又旧病复发,教师又需加以指正。长此以往,在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同时,学生丝毫没有得到进步。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学生把每次错的习题进行收集,订正,并在错题与正确的题目之间写明错误原因。一周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分析,并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归纳,看看哪些主要原因使自己经常出错,应吸取哪些教训,今后在练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另外同学之间也可交流一下收集到的错误,从中得到借鉴。教师也可借助同学收集的错误,寻找错误的共性,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此外也可以采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在校或回家后通过系统回忆、整理,将所遇到的问题,经过自己认真的分析,或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回顾错误,让学生对易混、易错的知识,通过自我矫正,达到进一步理解、强化,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与交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学有所获”,不仅包括认知知识积累,也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人生的感悟等等,因此,我们每个数学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师生活动中,学生出现的认知上暂时的错误,让“错误”转变成精彩的“催化剂”,因势利导加以利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同样的错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课题研究:农村小学小学高段数学“错题资源库”的建立与利用的策略研究。
2、 《小学数学作业常见错题分析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