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3-11-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菊芬

摘要:随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对所要研究的自然现象和事物缺乏探究的热情和探究的方法。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科学探索的动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位科学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能力;兴趣;观察;合作;评价

随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了过去以系统的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明确了科学知识的学习应与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以“探究为核心”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将探究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觉得我们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教学《磁铁》时,我在轻松的乐曲声中,展示一幅美丽的百花园,然后拿着一只用曲别针夹住的纸蜜蜂问学生:“谁能让这只蜜蜂在百花丛中飞舞呢?”几个学生争先恐后的到台上来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时,我说:“我也来试试,看行不行!”全班同学都睁大了眼睛,等待着我的失败。当我把藏在手中的磁铁放在画板后轻轻的动,蜜蜂也随之飞舞时,学生们十分好奇,都想探究其中的奥秘。于是让学生来仔细观察,当弄清楚原来是小小的磁铁在作怪后,我再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磁铁可以吸哪些东西呢?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弄清磁铁的基本特征。如果说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活动的资源,那么,兴趣则是科学探究的火种,依靠它,可以燃起熊熊的动力之火。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

探究活动能否深入,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否得法,是否细致,直接影响着探究的效果,可以这样说,学生观察能力的仔细与否,影响着学生的探究能力的高低。如,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种植我们的植物》时,我出示一株凤仙花,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学生们几乎同时齐声回答:一株凤仙花。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观察的方法,不知道去弄清这株花的外形特征,不知道去观察花的高度、叶的形状和数量等细部的特点。这时就需要我们去引导、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采用先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深入观察。在观察时,让学生动手画出花的形状,数一数叶的数量,量一量根的长度等。然后再教学生写观察日记,通过记录,观察就入微多了。同时,对观察的内容也有了筛选,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到事物的本质。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大家要大胆质疑。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与他人不同的的即是创新的“闪光点”。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学生的这些“幼稚”想法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力”。例如,我在教《导体和绝缘体》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对我的启发很大,他说:“绝缘体有时也会导电。”对此,我没有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木块如果湿了肯定会导电,他的解释令大家大吃一惊,他所追求的已不是一般的现象了,这种创造性思维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的吗?我鼓励他继续研究,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小论文。在教学中,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必将点燃起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

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五、做好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工作。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陶行之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得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能自己处理生活中的事情,正确的分析、认识社会,使自己更好地生存。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倡导“真情实感,亲身体验”。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探究科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

2、王盛新 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方红 常利梅 科学(小学卷)教学实施指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网络资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