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小学生的实验观察 培养自然科学探究能力
文昌翁田镇文苑小学 符 积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的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有没有创新、创造精神,这正是创造发明的不竭动力。
那么,作为创新教育过程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去创造一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民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呢?我们在实施小学语文、数学的学科上大下功夫之外,自然学科我们也不能忽视,培养小学生的自然科学意识更为重要,让小学生在一个创新精神的培养氛围下,对自然科学有所感性,激发欲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对事物能否有所创新,前提是他对事物必须有所兴趣,才会产生创新和创造的欲望。而自然科学就是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抓住学生的自然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发为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飞跃。因此,我们在教学自然科时,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一步一步,从基础能力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因为小学生自然课上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探究知识的动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自愿地去探求和应用知识。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小学生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还处于朦胧感知阶段,作为启蒙老师的小学教师,要注意利用儿童的感知,逐步培养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神秘感发生兴趣,注意引导儿童的正当兴趣倾向,鼓励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奥妙。从中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的探究能力,下面我着重从三个方面下手:
要凭借演示实验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地激发探究兴趣。
自然课中的许多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方能明白其原因和说明其道理。但是,小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就是看一看,不懂得怎样去观察。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并认真地做好观察的记录,尤其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对自然知识发生兴趣,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究,而这时教师就应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例如,教学《凸透镜》(第十二册)一课时,教师先左手拿出一个 透镜,然后右手拿一张白纸,使 透镜一面朝向窗外的风景,另一面朝向白纸,向左(或向右)移动 透镜。在白纸上就会出现窗外物体的像,看到这情况,学生兴趣然,不禁提问:透镜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再如,教学《空气的成分》(第十册)一课,上课开始,教师不说什么,只是让学生观察下列实验:教师在讲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用玻璃罩上。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发出蜡烛慢慢熄灭。在这一问题境中,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促进学生想尽找到答案,这样学生想探其究竟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师也轻松自然地导入了新课,顺利地完成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活动,使其满足探究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会在喜爱的学科或活动上毫不吝啬地倾注精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努力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全员参与实验操作,让学生细心观察,通过研究问题,分析讨论,自行获取知识。例如:我在教学《凝结》(第十册)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弄明白“凝结”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接着,我准备好三个带有盖子的玻璃杯,一个是空
杯,另两个是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杯,并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观察后回答:“空杯和盛冷水的杯子盖上没有水珠,盛热水的杯盖子有水珠。”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它是怎样“跳”到杯盖上来的?为什么在盛有热水的杯盖内容易看到小水珠?接着,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不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分别盖上冷玻璃片,观察有什么现象,哪个玻璃杯上有水珠,学生观察后响亮地回答:“冷玻璃片上有水珠。”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和归纳:如果在这两个实验中看到不同的现象,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发生不同的现象的原因。此后,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凝结现象,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自然现象和道理。再如学习《平面镜》(第十二册)一课,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动手完成一个利用两个平面镜的潜望镜,在学生完成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急于教给学生如何放置平面镜,而是给学生正确的提示,让学生明白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两个平面镜应如何放才能使光随着直线传播,经过探究及动手,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利用以上实验观察这种启迪手段,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自己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促使知识进一步内化,形成技能,满足了学生自行探究的愿望。
注重开展课外实验观察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探究能力,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只是培养学生的感趣,而且课堂教学有一定限制性。因此,教师要以课内教学为基点,灵活多样地向课外延伸,扩宽实验观察途径,让学生在异彩纷呈的大自然天地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情开展自然实验。例如学习《益虫和害虫》(第八册)一课时,教师课前先告诉学生相应的实验,要求他们到大自然中采集许多颜色、大小不同的蝴蝶,然后制成不同的标本在课上交流。又如学习《养蝌蚪》(第八册)一课时,课外组织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自行饲养小蝌蚪,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它们的变化并作好记录,定期交流。开展这样的课外实验观察活动,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实践中诱导了由此及彼的发散思维,开阔了视野,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对自然课的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教师在自然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凭借实验观察这一教学手段,彻底做好以上三方面工作,从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创造,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自然,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用“主动思维”的今钥匙,去开启科学的大门,这样为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而且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地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