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王学秀老师论文获2011年省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1-12-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伟杰

 

 “组员聘用制”对提高科学课堂管理效率影响的研究
【摘 要】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能否管理好学生,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学成绩。现在的学生虽见多识广,但个性强,不易统一管理,尤其是一些双差生,课堂上难管理,如果管理不好,影响教师的讲课,影响学生的听课,影响我们的教学质量。那么,能否在分组时打破常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管理,让学生管学生,让学生自觉自愿遵守课堂纪律,提高课堂管理效益呢?
【关键词】 组员聘用制 分组管理 课堂管理   教学效率
一、课题的提出
科学课堂纪律问题由来已久,课堂上较吵较乱是科学课的共性,在孩子眼中,或许是副课,进入课堂就自然放松起来,缺少一定的自律意识,管不住自己的嘴、自己的手,从而造成课堂混乱,影响教学。接手六(1)班后,感觉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课堂上,学生的声音比老师的声音还要大,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做实验时像是造反,听不清老师的要求,拿到实验器材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于是就开始“玩”实验器材。课堂也采取了各种方法,苦口婆心讲过道理,也严厉批评过,,但都收效甚微。于是,尝试采用“组员聘用制“分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管理,让学生管学生,从而让学生自觉自愿遵守课堂纪律,提高课堂管理效益,提高学习效率。
二、    理论背景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它包括教师为鼓励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组织技术。它不仅约束、控制着有碍学生学习的不良行为,而且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
“几乎所有关于教师效能的调查都指出,课堂管理技能足以决定教学的成败。不管教学成败是用学生的学习还是人们的评估来加以测定的,都是如此。因此课堂管理技能在教学上非同小可,举足轻重。一个缺乏课堂管理技能的教师,看来不会在教学上取得什么象样的成就”
                                             ——布罗菲与埃弗森《从教中学》
研究过程
(一)           前期调查
    制定课堂学习情况反馈调查表,调查学生在上半学期的课堂表现,从纪律、学习、实验三方面入手(自评),并调查学生对课堂的整体印象(评他)。分析重新分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           探索采用“组员聘用制”,提高课堂管理的优势
1、 “组员聘用制”分组方法:
组长:每小组一人,由老师根据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从班级选择出最好的12位学生。
副组长:每小组一人,老师从剩余学生挑选较好的12位,各小组组长从中选聘副组长。
组员:剩余所有学生,由组长和副组长共同协商,每小组选聘两名组员。落聘的学生则由老师安排小组与座位。(可以安排在其他小组的旁侧,也可以自成一小组。)
座位安排原则:由于所有组员采取聘用制,所以各小组成员高矮不一,给安排座位造成一定难度。另外,科学课堂上板书较少,老师一般在教室中间过道上活动,实验演示一般在讲台上完成,根据这样的实际情况,安排座位时,每小组按小组成员平均身高,确定小组的前后次序,小组内按矮个坐中间,高个坐两边的原则安排座位,这样可尽量避免课堂上影响学生的视角。
2、 使用课堂学习情况反馈调查表,每次课上从纪律、学习、实验三方面反馈学生课堂表现,查看课堂管理效率。
3、 学期结束时,通过小结形式,让学生谈谈对“组员聘用制”的看法,可以从优势、劣势、效果对比等方面进行小结,确定“组员聘用制”的适用性,并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改进。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       采用“组员聘用制”效果
1、 “组员聘用制”对学生潜在的影响
 “组员聘用制”下产生的小组长,均是班级中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对科学课较感兴趣,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希望营造一个和谐课堂的愿望较强烈。
各小组组员由小组长选下,一般情况下,小组长会选择与自己关系较好的、有信心管理好的学生作为自己的组员。
剩下的学生为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在学习习惯及课堂自律上约束力不强,将他们分布在教室的周边,可以从周围环境上减少他们违反纪律的机会。
“组员聘用制”方式使小组内成员之间层次差异优势互补,达到最大优化组合,自愿原则使小组成员有共同的荣辱感,会更加团结。
2、教师: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采用“组员聘用制”分组后,将班级的优势群体集中在教室的中间,喜欢讲话的同学分散开来,同时,以小组为单元进行课堂评价,大大优化了课堂管理。原来每上五分钟课就要停下十分钟时间整顿纪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教师的教学思路一再被打断。重新分组后,老师用于管理纪律的时间少了,用于专心上课的时间多了,不仅保证了教学内容,而且保证了教师教学思路的连续性,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也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得愿意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
3、学生:听课率提高,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
从分组前后的学习情况反馈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分组后随便讲话的同学明显变少了,愿意听讲的学生明显变多了。很多同学反映,分组后课堂纪律有明显改善。从班级部分学生的改变也可见一斑:
董某某:一个不太爱张扬的女生,科学课上很少见她举手发言,平时上课很少看见她的面孔(很少抬头),因个子稍高坐于教室后两排。重新分组后,坐到了第一排,再次上科学课,完全改变了状态,眼神一直胶在老师身上,课堂上不仅喜欢回答问题,而且经常提出疑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她相类似情况的还有冯某某、沈某某等。
汤某某:本次分组中落选学生,被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座位上。几次在清点人数,都没有发现人,一问学生才知道,他已经几次将座位移到了前面的走道上,问及为何要到前面时,他说:后面有点吵,听不见老师讲课,前面听得清楚,也看得清楚。我第一感觉是:是不是以此为借口,想找前面的学生讲话呢?此后每节课,我都会关注到走道上的那个身影,然而却发现,他确实是在认真听课。教室里像他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有好几位学生都是这样,上课时,把凳子搬到前面的走道坐,下课后再把凳子搬回去。
4、问题:形成“三不管”地带,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虽然“组员聘用制”给课堂带来了好处,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带来了一些课堂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些落选学生身上。这些学生或被分散到其他小组,坐于边侧,或自成小组,坐于教室后排,本就自控能力较差,又不服从小组长管理,而教师在课堂上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管他们,于是就成了“三不管”人员,教室里也出现了“三不管”地带。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产生了各种极端现象:偷偷摸摸在老师不注意时吃点零食;卸下桌上的螺丝;在桌上桌下写一些无聊的文字;偷偷看看课外书,甚至听音乐等,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
显然,对于比较特殊的班级采用“组员聘用制”是有效的,但若用在其他班级中,其中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本人也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改进,在考虑有没有必要在其他班级中使用?在思考与实践中,对科学课堂的管理又多了一些新的认识。
(二)       科学课堂管理的几点思考
1、制订规则,奖罚分明
有效教学研究结果表明,要保障教师在整个学年顺利地实行课堂管理,开学前几周的计划和组织至关重要。其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通过师生讨论,制订科学、易操作的课堂规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制定上下课规范是保持良好纪律的前提,如上课前要求:准时排好队伍到达教室门口,安静、整齐等待进入教室;课堂上要求:坐姿端正,善于动脑,积极举手发言,做好实验观察和课堂记录;下课后要求:迅速将凳子整齐排在桌上,收拾好桌面及地面卫生,有序到教室门口排队。在开学前两周重点让学生遵守这些规范,形成习惯以后,课堂管理会变得很轻松。
另外,为了保证这些规范的执行,可以责任到人,为每位同学制订职责,为每个小组成员编号,将责任落实到人。如可规定:
科学课代表职责:配合老师开展教学,督促学生及时来专业教室上课,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号学生职责:保管科学书、领实验器材。
2、3号学生职责:管理课堂记录,每节课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4号学生职责:每小组卫生,排凳子。
这样可使每位同学都有责任意识,那么课堂纪律就是每个人的事情,不至于出了问题后学生之间推卸责任。
同时,采用加星的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做得好的学生和小组可以获得加星,做得不好的加黑星,以起到警示激励作用。规则清楚,奖罚分明,竞争与激励并存,学生做事就有据可依,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维护课堂秩序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巧用手语,控制课堂
科学课上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做实验,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做完实验后,比较容易兴奋,加之学生在实验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想法,总想一一尝试,然而课堂时间比较有限,导致心理没有得到极大满足,于是就在老师要求停下实验时开始讨论、交流,很难从实验状态下调整过来。这时,课堂上会出现大面积的混乱状况,教师的语言已经没有办法制约学生的行为了。这种情况下,如何快速有效地将学生从实验状态中拉出来,回到课堂呢?我的做法是,事先和学生约定共同的手语,如:举起一只手,表示需要安静;伸出手指三二一,表示实验开始;拍拍手,表示实验中止;两手放在胸前,表示坐端正等,当课堂上出现无法用语言控制的场面时,就举起一只手,既可以让教师保持冷静的状态,也可以很学生很快冷静下来,达到快速控制课堂的效果。
3、教学内容要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
备好课、上好课、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有情有趣,精彩纷呈的课堂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即使是那些贪玩、调皮的学生,也不得不暂时“忍痛割爱”,收敛起他的“玩心”和“野性”,将目光聚焦到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问题上。
尤其是六年级的科学课,教学内容中的实验较少,知识性、讲授型的知识较多,作为六年级学生来说,知识面本就较广,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这就需要教师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热点相联系,增加学生的兴奋点。如在上《登月之旅》时,可带着学生了解我国的探月计划,“嫦娥工程”进展及现状,解释月球上的月海是怎么回事,分析“月球空心说”的依据和疑惑,质疑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究竟遭遇了什么?等等。总之,要围绕教学目标,加入时代特征,抛出一些学生不了解的,新鲜的话题,时刻保持课堂的鲜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致被激发出来,课堂上的热情始终高涨,学生的注意力被一个个新鲜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思维一直跟着老师走,他们怎么还会有机会违反课堂纪律呢?
四、小结: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坚决而温和的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现实也表明:课堂纪律管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有效、科学、合理的课堂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发挥,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资料】
1、《小学课堂管理之我见》
2、《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管理》(《教师报》) 李蕾蕾


3:
科学课堂学习情况反馈表(汇总)
 
分组前(人数)
 
分组后(人数)
对比
 
 
评价项目
一直做得很好
百分比
有时做不到
偶尔能做到
做不到
 
做到
百分比
做不到
 
纪律
上课不随便讲话
5
9%
43
3
4
 
42
82%
9
15.5
 
课堂上不传纸条
42
76%
10
3
0
 
51
100%
0
4
 
不扰乱课堂秩序
36
65%
16
2
1
 
44
86%
7
0
 
学习
能携带笔记本,勤做笔记
18
33%
26
6
4
 
37
73%
14
6
 
对老师上课内容感兴趣,有听课的欲望
20
36%
24
9
2
 
46
90%
5
14
 
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6
11%
17
23
9
 
22
43%
29
7.5
 
能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
5
9%
15
27
8
 
21
41%
30
8.5
 
能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27
49%
18
8
2
 
44
86%
7
8
 
能掌握老师讲过的知识
14
25%
33
7
1
 
40
78%
11
9.5
 
实验
明确实验目的和操作要求
37
66%
14
3
2
 
50
98%
1
6
 
能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36
65%
17
2
 
 
48
94%
3
3.5
 
总体评价
 
满意
 
不满意
 
满意
 
不满意
 
 
课堂纪律
12
23%
41
 
33
 
12
21
 
学习气氛
15
28%
38
 
30
 
14
15
 
实验操作
32
60%
21
 
 
 
 
 
 
注:对比=分组后做到-分组前(一直做得很好+有时做不到/2)
    对比=分组后满意-分组前满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