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科学教学不妨也来点“清口”(王学秀)
发布时间:2013-06-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伟杰

 

科学教学不妨也来点“清口”
——谈科学课“非实验”内容教学策略     
[摘要]
进入六年级后,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操作少了,非实验内容多了。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对科学课堂的需求,如果课堂上的内容对学生没有了新鲜感,那么学生对科学课堂也会失去兴趣。作为老师,我们要拿什么吸引学生呢?本文旨在通过剖析大众所喜欢的“海派清口”节目,尝试将海派清口的魅力融入科学教学中,为科学教学增添新鲜血液呢。
 
[关键字]   科学教学 “非实验”内容    海派清口
 
如果问学生为什么喜欢上科学课,大多数学生会说因为科学课上可以做实验。但对于一些非实验操作课,如六年级的《我们的地球》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等,我们发现教学中探究少了,讲授多了;知识深度浅了,广度宽了;老师可讲的少了,学生知道的多了。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科学课堂的需求,作为老师,我们要拿什么吸引学生呢?
近两年来,周立波所创办的海派清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追捧,《一周立波秀》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电视节目。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其内容与科学教学中的非实验教学内容有相似之处:均为大家所熟悉的话题。然而这些观众熟悉的话题从周立波的嘴里讲出来,却又那么趣味盎然,妙趣横生。《一周立波秀》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我们能否将海派清口的魅力融入科学教学中,为科学教学增添新鲜血液呢?
海派清口的魅力盘点
内容:新闻时事,社会热点
《一周立波秀》节目以周立波先生特有的方式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趣谈盘点,如重庆打黑、房市楼市的跌跌涨涨、奥巴马访华,以及与春节有关的话题,如年夜饭、春晚、送礼等。周立波根据社会热点谈论事件,在笑声中让大家领悟生活。它是紧跟时事的,与时俱进,讲究时效性,关注民生、民事。
形式:故事演绎,真实可信
在周立波的讲述中,不断通过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故事的讲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而故事大多以“今天开始要说一个人”、“我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有一个朋友”开始,以发生在自己身边事的口吻来讲,生动形象,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语言:夸张幽默,爆笑快乐
《一周立波秀》中周立波幽默爆笑的语言层出不空:如三亚买鱼事件:“别说顾客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就连那条鱼也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周立波曾说: “海派清口是把搞笑作为手段,我的目的是体现出周立波对这个城市的思考,勾起一种集体的回忆,文化需要有共鸣,有共鸣的文化是一种享受。”
《一周立波秀》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应景、应时;讲究知识结构和语言修养,有逻辑、有观点、有思想;把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拆解开,挖掘出快乐、真诚、幽默,展现了“海派清口”的独特魅力。
“清口”魅力融入课堂教学
将“海派清口”魅力融入课堂教学,旨在从内容、形式、语言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让学生喜欢学,想学,要求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内容:与时俱进,增添新鲜血液
“科学教材要注意摒弃那些已经陈旧和过时的教学内容,吸收和反映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话题,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使学生从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科学课堂上我们也需要关注时事,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为课堂增添活力。
“汽油价格是目前社会关注的民生焦点,汽油价格一再走高,让人们怨声载道:‘汽车开不起了!’。那么,油价上涨的背后是什么?是能源危机!”这是《能源》这一课中引入的社会热点。
“刀鱼,长江刀鱼,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刀鱼、鲥鱼和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味道十分鲜美,不过曾几何时刀鱼也就是寻常百姓家的一道菜,几块钱就能够买一斤,但是您知道现在刀鱼得卖多少钱吗?最贵的一斤要卖到八千块钱,不折不扣,成了奢侈品。刀鱼为什么那么贵?据新闻报道,渔民12个小时下了六次网就打了两条,捕捞成果几乎为零。而历史上刀鱼曾经占到了长江鱼类捕捞量的35%到50%,也就是说从长江里捞上来的鱼当中1/3甚至于1/2其实都是刀鱼,在江苏段这个比例更高,达到了70%,一点都不稀罕,可是现在刀鱼却成了稀罕物。我们不得不思考:引起刀鱼资源下降的原因是什么?”这是《生态平衡》一课中引入的社会焦点,借此呼吁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濒危物种。
《阿凡达》电影的热映为《地球上有生命吗》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我国“嫦娥揽月工程”为《登上月球》提供了教学资源,天宫一号的发射为《探索宇宙》提供了教学资源……社会热点、时事新闻为科学课“非实验”内容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形式:动情演绎,再现探究过程
1、故事演绎,触生科学情感
有研究表明,许多学生对在学校听老师讲的故事非常难忘。学生身边的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情呼唤;科学家的故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将之贯穿于科学教学中,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都知道是麦哲伦以“环球航行”的实践证明地球是圆的,可对于麦哲伦航海的具体过程却不太熟悉,教师以“麦哲伦在航海时发生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配以航海路线图,进行故事演绎:
麦哲伦是葡萄牙探险家,1519年,他带领船队从西班牙(A点)出发,历经一年的时间,来到了这里(B点),遇到了水流湍急的海峡。麦哲伦派出一艘船去探航,这艘船却逃回了西班牙。麦哲伦带领船队前行,经过1个月才走出这条海峡,他激动地掉下了眼泪。为了纪念麦哲伦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船队进入一望无际的大海洋,奇怪的是,在这片海洋里航行了110天,竟然没有遇到狂风巨浪,一直平安无事,他们就把这个大海洋命名“太平洋”。可是,在这只见海水不见陆地的漫长日子里,船上的柏油被晒化,饮水变臭,饼干变成粉块,没有了吃的。更严重的是,可怕的疾病夺走了许多船员的生命。三个多月后,麦哲伦终于看见了陆地,这是一片群岛(C点)。就是某一个岛上,为了平息部族的战争,麦哲伦受了重伤,被土著人杀死。是他的助手带领着剩下的船员重返西班牙。
动情的故事演绎,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麦哲伦海峡”、“太平洋”的由来,也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很艰辛的,科学家们为了坚定自己的科学信念,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现在我们认为非常简单的科学道理却凝聚了科学家们毕生的心血。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2、活动演绎,促生理性思考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一课,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见分为正反两方开展辩论大赛,认为地球以外有生命的为正方,认为地球以外无生命的为反方。然后,各方讨论确定主辩手和一辩、二辩,分手寻找资料、组织辩词、模拟演练。上课时,学生唇枪舌战,不分高下,下课铃响,意犹未尽。
针对孟德尔发现的遗传与变异的秘密,为了让学生理解孟德尔的解释,我们不妨做一次推理演绎:
以透明卡片纸代表豌豆白花基因    
以红色透明卡片代表豌豆红花基因      ,这是亲代。
对它们进行人工授粉后,红花和白花豌豆将分别拿出一个基因与对方组合,子一代将出现四种组合方式:                        
将一对基因叠加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   ,显示红花基因特性,所以子一代将全开红花。
你能发现红花基因和白花基因的特性吗?(红花基因是显性基因,白花基因是隐性基因)
将子一代            再次人工授粉后,其子二代将会出现以下四种组合方式:
 
 


 

第一种组合将显示白花基因特性,开白花,其他三种组合将显示红花基因特性,开红花,白花与红花的比例为1:3。
这样的推理,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显性基因,什么是隐性基因,更知道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前因后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语言:精心设计,机智应对,展现语言魅力
    一个索然无味的人,不会让人喜欢;一顿索然无味的饭,让人难以下咽;一堂索然无味的课,学生愿意听吗?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呈现的是一个有情趣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1、矛盾冲突,启发积极思维
学生觉得自己知道的够多了,于是会对老师的教学不以为然,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知道的也只是大概和皮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看似简单其实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以打击学生的“嚣张”气焰,引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重视。
在《登月之旅》中,鉴于学生对月球认为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疑问“在中国看到的月亮和在美国看到的月亮一样吗?为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月球究竟是如何运动的,在讨论辨析中认识到月球不仅会绕地球旋转也会自转,而且自转一周的时间与绕地球转一周所需时间相同。以此引发另外两个问题:我们所看到的月球正面是怎样的?我们所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学生想不听都难。
在《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课上,“父母特征能遗传给下一代,为什么同胞兄弟却有很大差异?” 一个问题问到了学生的心坎里去,他们急切的想要知道答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倾听吗!当遗传与变异的秘密被解开后,学生们都觉恍然大悟。
2、风趣幽默,机智应对意外
科学课中的意外有时是展现教师语言魅力的时候。
[案例]达尔文进化论中“人工选择”的解释过程:
师:如果你是一名牧民,有一群绵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这时,你发现白色的羊毛比黑色的羊毛好卖,你会怎样做?
生:把黑羊全杀死,再买来白羊养。
师:把黑羊全杀了?血本都要赔光了!(生笑)
生:把黑色羊毛染成白色再卖出去。
师:奸商啊!没有诚信,下次谁还会和你做生意呢!(生笑)
生:把黑羊卖掉,多买些白羊回来。
师:见机行事,具有商人灵活的头脑!
教学实践证明,科学课完全可以上得生动活泼、魅力十足。当你走上讲台的那一瞬间,你的课堂就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天堂”,而这种快乐又贯穿始终,有这样独具魅力的课堂教学,还怕不能吸引学生?有什么教学任务完不成?有什么教学目标不能实现?
后序
“海派清口”无疑是成功的,周立波的智慧性的表演已深入人心,然而成功的背后是什么?是周立波的不懈努力。“周立波不存在集中创作,每天都在学习;他的演出没有排练、没有剧本,全靠周立波平日里每天三个小时的坚持网络阅读和现场寥寥三四张提示纸,与时代流行的节奏保持同步。”“我所有的彩排就是阅读,以及随时随地的‘灵光一闪’,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随时把笔记本带在身边,想到什么‘绝妙好词’,就把车停到一边,赶紧记下来。”
将“海派清口”的魅力融入科学课“非实验”内容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语言功底,更需要教师关注时事,大量阅读。“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在我们事先准备的一桶水里,需要知识的储备和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一日三省其身,不断地加强学习,博览群书,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日见其长,日见其增。现代媒体传播的多样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的“常流水”提供了源泉。
 
[参考资料]
1、《上有魅力的科学课》 董飞   《科学课》2011.10
2《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刘明娟、肖海雁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