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3-09-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菊芬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的几点建议
小学生的实验能力不是仅仅指小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实验能力,是指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理解实验目的要求,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有步骤地操作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综合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增强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自信心,综合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呢?
一、明确实验目的,有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爱动手是小学生的特点,动手做实验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爱做实验,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去把实验做好。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当老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时,学生们忙得很开心,人人都想做实验,人人都要争着做实验,可是却没有几个人是按照实验要求去做的,实验的场景可以一个字来概括——乱,实验的结果当然不如老师所意,也没有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也没有观察清楚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没有把观察到的实验数据记录下了,没有弄清楚实验的结论。学生做实验更多的是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的需要,而缺乏有目的、有条理地去完成探究实验任务,没有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作仔细的观察,没有把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数据及时记录下来,也就无法得出实验结论,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如何克服学生做实验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实验的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读实验目的要求的习惯,使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了解实验的方法。只有让学生读懂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实验方案,学生才能对做好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二、激发兴趣,及时督查,自主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性科学实验活动,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安排学生做较多的实验,要想让学生做好实验,就必需要准备较多的实验器材。
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做好实验,都会亲自动手准备实验器材,样样亲力亲为,而不需要学生动手参与准备实验器材,担心学生准备实验器材有困难,或担心学生找不到所需的实验材料,无法完成课堂上的实验;或担心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有危险。其实,老师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担心,不要担心学生不能准备好实验器材,只要你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到位,检查到位,学生基本上都会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实验器材的。如果有学生无法准备部分实验器材,老师上课前做个预测,做些准备,准备些学生可能无法准备到的实验器材,帮助学生备齐实验器材。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实验器材,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不容易,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必然要细读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必定细看教材,对课本有提前预习的准备,进而对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有深刻地认识,为上课做好实验作了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为做好实验作了铺垫。
三、面向全体,合理分工,主动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参与课堂科学实验,经历整个探究实验过程,是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最佳途径。
参与做实验,参与到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去,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作用,都能有机会动手做实验,都能细致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都能学会记录实验数据,都能参与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都能学习归纳总结实验结论,都能学习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都能学会与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做好实验所需要的实验能力。
但是,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虽然说小学生喜欢做科学实验,但是实际现象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愿意动手做的,特别是一部分女生,她们常常不愿意动手做,经我了解她们不愿动手做实验的原因有三种,一种是就是不想动手做;一种是不敢做,担心做失败,被别的同学笑话;一种是没有机会做,每次实验都被男生抢去做了,或者被动手能力强的女同学抢去做了,自己没有做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机会做实验了。这样下去,不动手参与做实验的这部分同学动手做的能力必然被弱化,不做实验,她们的兴趣必然减弱,他们的实验能力必然得不到培养。
如何解决部分学生不参与实验活动呢?首先,老师安排学生做实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同一个实验可以要求每一个人都来做一次,确保人人动手做实验,锻炼每一个学生的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可以要求实验小组的成员有分工,有协作,大家轮流动手做实验,轮流观察实验现象,轮流记录实验数据,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动手做实验。
四、关注实验数据,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往往不愿意去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不愿意去主动用笔记录观察到的实验数据,忙着做实验,甚至抢着去做实验,等到要使用实验数据时,却没有完整的实验数据可用,也就无法通过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归纳总结实验的结论,那做实验也就没有达到做实验的目的,实验几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就要给每个实验小组的成员明确地分好工,安排好实验小组成员各人的任务,实验时要求实验小组成员各行其事,有条不紊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保证实验顺利有效地完成。
五、全面分析数据,综合归纳结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科学的结论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得出许多数据,并且通过分析无数的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课中许多知识都已经经过前人探究得出,现在安排学生重新来探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精神,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得出实验数据,观察到实验现象,这还不够,还需要学生去分析,去研究,去归纳总结,才能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到分析、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是一个由具体感性认识到抽象逻辑认识的思维过程,是由抽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一次质的飞跃,只有实现这个质的飞跃,才能得出实验结论。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习惯,培养小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到分析、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是一个由具体感性认识到抽象逻辑认识的思维过程,是由抽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一次质的飞跃,只有实现这个质的飞跃,才能得出实验结论。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习惯,培养小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六、模仿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绝大多数探究性实验方案都是教材编写者设计好的,学生只要按照现有的实验方案去做就行了。这虽说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是最能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深层次训练学生实验能力的应当是指导学生养成自我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比展现实验现象的操作实验更重要,设计实验是学生高水平实验能力的体现,所以我们要把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序地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怎么指导小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呢?主要是指导小学生模仿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来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从而培养小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时时关注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不断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