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积极阅读的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一项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应当从小培养。
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先贤哲人皆有独到的体验与精辟的论述: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高尔基说:“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
歌德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打好人生的底色,夯实知识的基础,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任务。世界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诸多教育论著中不止一次论及到阅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喜爱读书。”
“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要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既然阅读如此重要,现在小学生的阅读状况如何呢?
我们经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培养起积极阅读的兴趣,不具有经常阅读的习惯。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严重地被应试教育束缚了思想,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一切围绕考试转,师生陷入汪洋题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任务被视为可有可无因而被置之一边,还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课外阅读与学习无益因而公然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某杂志社就课外阅读情况对 50 个城市作了调查,结果赞成学生应当阅读部分优秀课外书的老师仅占 30.9% ,认为课外阅读与学生无益的占 7.9% ,认为课外阅读本身无碍,但学生不宜在学习阶段为此分心的竟占 61.2%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应试教育也使得家长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一般不会积极地去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在不少家长的观念里,课外阅读也被认为是看“闲书”,是对学习无益的事情,不少学生因为课外阅读一些文学作品而受到家长的批评或指责。
2 、可供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太少
虽然教育部几次出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但由于目前以考试为主的选拔人才的体制没有变,以分数为主的学习评价方式没有变,再加上偏颇的人才观念以及由于目前工作竞争压力而导致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等原因,总的来看,这些措施还没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我们国家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偏重,可供小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
3 、电视等媒体的冲击
以电视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以其传播信息的形象性、生动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获取愉乐的主要途径,这使得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电视媒体对儿童的文本阅读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4 、小学生难以接触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优秀读物
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人提供给学生的读物多以各种作文选及各种练习册为主,深受学生喜爱的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很难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5 、来自于学校语文教育的弊端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肢解、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以考查抽象分析能力为主的阅读测试,影响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学校语文教育的弊端抑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6 、纯功利化的阅读观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些教师把学生的阅读目的指向好词好句的积累,指向为写作服务,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写读后感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7 、没有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完整体系
虽然有些教师和学校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无论是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无论是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还是对实课内外阅读的互动研究等,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使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效率大打折扣。
无论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新近颁布的《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特别关注课外阅读,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并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 150 万字的任务。
如何培养小学生积极阅读的习惯,我们认为应该着力研究以下几个基本问题:一、关于小学生低中高不同阶段阅读兴趣的研究;二、小学生不同阶段课外阅读有效指导方式的研究;三、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评价的研究;四、不断强化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等。
围绕以上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实践:
1 、更新观念
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与主动阅读的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为此,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讨论,使老师们认识到阅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在家长中广泛宣传,使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转变家长的观念。同时,学校为学生精选上万册儿童精品读物。为了使学生有足够的书可读,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学校在班级内建起了图书架,每班书架存书在 200 册左右。并倡导学生把自己家庭的读物带到班级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换,倡导平行班级之间定期交换,同时,学校还积极建议家长在家庭为学生设置小书柜、小书架,建设家庭阅览室,并倡议家长与学生一分享阅读的乐趣。
2 、开设大阅读课
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会自发地形成,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我校以学生有效注意的时间为依据,把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由原来的四十分钟压缩为三十分钟,整合富裕的时间开设大阅读课。低年级为两课时连上,中高年级为三课时连上。鉴于低年级学生受识字数量的限制,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低年级以“听读”(听教师读或者听录音)、“视读”(观看精选的深受儿童喜欢的音像资料)为主。开展“听读”、“视读”,一是克服了文字障碍,使学生尽早“阅读”;二是从小就培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中年级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以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为主。高年级则完全具备了独立阅读能力,以独立阅读为主。
在中高年级,我们还定期开设好书推荐课,教师向学生推荐,学生之间相互推荐。
3 、改革阅读教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爱语文
语文,靠的是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以深厚的情感温润人,以深刻的哲理折服人,而传统阅读教学,违背语文教育规律,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违背语言能力的习得规律,从最初的一讲到底到后来的一问到底再到近来的一练到底,无不是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无不是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针对此,我们以《试用修订版小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大力开展阅读教学改革实验,构建感悟型语文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语文以情趣和魅力。“感悟型”阅读教学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得这种兴趣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
4 、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可供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
据我们调查,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用来完成各科教师布置的旨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书面作业,可供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不多。因此,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就无法进行自由的课外阅读。我们分析了学生的家庭作业,多以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复习为主。而这些知识,如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掌握住的。为此,我们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手,研究课堂教学结构,重组课堂教学形式,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增强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性。优化了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把学生从繁琐的课业中解脱出来,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了时间的保障。
5 、大力开展语文研究性阅读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时就课文中涉及的某一问题会产生强烈的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机。例如学完《太阳》一文之后,学生在了解了太阳的大小、温度、离地球距离的远近以及和人类密切的关系等知识以后,他们还很想知道太阳黑子、太阳黑洞、臭氧层等是怎么回事,他们渴望能读到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太阳的知识;学习《卢沟桥的狮子》之后,课文中关于“七七事变”的简略叙述,必然会激起他们去进一步详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欲望;学习《爬山虎的脚》之后,学生肯定会对“奇妙的植物的脚”这一课题感兴趣,他们肯定会积极地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脚。我们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实验,较好地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良好的课内外阅读的互动,使课内外阅读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6 、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
习惯是的动作的自动化。动作在向习惯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动力的支持,这动力主要是成功的体验,主要是成功的体验所带给学生的自信。激发维持学生读书的兴趣,我们不搞硬性规定,而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故事会、演讲比赛,定期组织开展语文课外知识竞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经过为期一年的初步研究与实践,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初步具有了经常性阅读的习惯。阅读兴趣的提高与经常性阅读习惯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大大改善了部分学生的精神状态,因外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审美品质,增强了他们的基础学力,使他们获得了自信。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培养学生经常性阅读的习惯,不仅需要学校创设学生阅读的条件,同时也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需要家庭阅读环境的支持。就学校来说,既要提高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自觉性,也需要相关的制度做保证。总之,培养学生经常性阅读的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诸多方面都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