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
|
课题名称: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资源,
提高语文课程实施水平
课题主持人: 缪宏亮
所在单位: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申报日期: 2004.9
拟结题时间: 2006.6
常州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 缪宏亮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67年 8月 | ||||
行政职务 | 校长 | 专业技术职称 | 中学高级 | 研究专长 | 小学语文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
工作单位 |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 联系电话 | 6701037 | ||||||||
通讯地址 |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 邮政编码 | 213162 | ||||||||
电子信箱 | |||||||||||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不含主持人) |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
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 |||||||
金 玉 | 小学高级教师 |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 小学语文 | 调查研究、日常管理、课题总结 | |||||||
杨红霞 | 小学高级教师 |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 小学语文 | 进行调查分析,组织各项学生活动、教师观摩课及研究活动,开展各种教学实验。 | |||||||
徐亚洁 | 小学高级教师 |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 小学语文 | ||||||||
周小萍 | 小学高级教师 | 武进区城南小学 | 小学语文 | ||||||||
杨筱艳 | 小学高级教师 | 武进区杨区小学 | 小学语文 | ||||||||
谢文燕 | 小学高级教师 | 武进区城东小学 | 小学语文 | ||||||||
潘新芳 | 小学一级教师 |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 小学语文 | ||||||||
吴敏菊 | 小学高级教师 |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 小学语文 | ||||||||
吴立群 | 小学高级教师 |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 小学语文 | ||||||||
管敏 | 小学高级教师 |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 小学语文 | ||||||||
许叶 | 小学一级教师 |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 小学语文 | ||||||||
蒋素芬 | 小学高级教师 |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 小学语文 | ||||||||
余震蔚 | 小学高级教师 |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 小学语文 | ||||||||
课题主持人(2003年10月前)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 |||||
课题级别 | 课题名称 | 批准时间 | 在课题中的分工 | 完成情况 | |
武进区 | 运用现代媒体,发展学生学习潜能 | 2001、3 | 开展各种教学实验 | 好 | |
江苏省 | 优化活动课程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研究 | 2001、9 | 开展各种教学实验 | 好 | |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 日期 | ||
以人为本,提高学校管理能力 | 武进日报 | 2000、8 | |||
要注重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 小学德育 | 2001、3 | |||
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 | 常州教育 | 2001、7 | |||
语文课堂活动教学之我见 | 常州教育 | 2001、11 | |||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 常州教育 | 2002、10 | |||
重合作交流,促自主发展 | 教学论坛 | 2003、11 | |||
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学习潜能 | 小学教师培训 | 2004、3 | |||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3、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4、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4部分逐项填写,限2500字内,可附页)
一、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如同鹦鹉学舌一样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语言教学过于繁琐,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 针对这一现状,国外目前都正在逐步追求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美国、日本和西欧各国都主张扩大阅读范围,凡社会流行的阅读教材都应让学生有所接触,强调把报纸、杂志、各种单行本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把目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等都做为教材;在教学上,教师以一定的生活需要为主题组织单元教学;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研究,反映出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文学熏陶并重的教育理念。 从国内研究来看,也开始注意研究传统文化中有关实践的思想。如:孔子主张知行统一,学思行结合;王夫之指出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因此应“知行并进”;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论”。这些思想及主张,对现今仍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国家教育部2001年6月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改革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以上综述来看,我们认为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的实际运用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我国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当前,许多教师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总体来说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没有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对于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还没有切合实际的具体内容,具体的途径、有效的策略可供借鉴。因此,如何开发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并以此为前提来探索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实施策略,是当前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我校位于武进城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为了满足城区居民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们以科研为先导,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我校以市、区教科研专家作指导,带领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九五期间,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省级、区级等三项课题都已顺利结题,现在我校已形成一种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的氛围,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能推进教育科研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培养出了一批理论水平、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这为本课题研究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鉴于以上情况,我校确立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资源,提高语文课程实施水平”的课题。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理论视角: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来源于实践,能力从实践中产生。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力的反映,离开了实践主体和客体就失去了相互联系的桥梁。实践是认识的手段,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主体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才能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能力飞跃。学生是认识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语文只有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获得切身感受,才能产生质的飞跃,才能有效提高语文实践的能力。 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说。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当然也是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神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人的良好的健康个性、健全人格自由的充分的发展。语文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3、现代语文课程观。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这一规定实现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统一,这是现代语文课程观的体现。新标准认为课程即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与知识有关,但是主要要靠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探究新时期新标准下的语文实践活动新内容、新办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已是语文教育普遍认同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语文学习都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只有打破“三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语文教育才有生气,才有活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只有拓宽学习渠道与生活实际相连,加强实践活动才能增长才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能力。 另外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际,以我校开展较好的 “文学社”、“书法兴趣小组”等为实验基础,探寻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模式,特提出本课题。 4、当代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使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成为一个感性的活动过程,并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构建活动。“在主客体之间开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 前苏联以心理学家列昂节夫为代表的“活动学说”,把人看作是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活动就是主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变革客体的过程。这种变革活动包括物质和思维两种方式。正是由于这两种活动的相互作用,才使人的认识不断深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以其重视人的自我实现、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亲身经历而著名于世。 5、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是“教学做合一”。理论联系实际,这是马列主义者进行革命工作的原理与方法,也是教学的原理与方法。“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面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方法、目的: 1.课题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时空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以增强语文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和终身语文学习的能力。最终提高语文实践活动的质量, (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职业技能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2.课题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探讨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系现实生活,学习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内容、途径与策略,考察按照一定的要求,有计划地在课内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及整体语文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语文课内学习。力求通过开放的、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挖掘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因素,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课内外的联系,促进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不再壁垒森严。 2、延展语文课内学习。探讨适合一至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及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活动课与专题型语文实践活动的系列研究。在紧扣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通过语文活动及专题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形成语言能力、探究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 3、挖掘社会语文学习资源。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加强校园、班级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以此拓宽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时空,让环境成为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乐园。 5、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运用研究性学习,既掌握文学文化和语言基础知识,又能开拓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了解和掌握更多与语文学科相关的内容,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辐合,由平面而转向立体,由封闭而转向开放,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习形式具备活动性,使学习内容多些生活性,使学习内容具备综合性,使学习理念充满民主性,使学习态度变成合作性。 途径: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第一、制定计划,即根据教学需求拟定研究目标和试验对象;第二、开始行动,即教师培训、教学设计研究、上课实践;第三、注意观察,即实验研究过程日记、实验课录象和课堂记录;第四、进行反思,即分析录像、阶段总结、找出问题和改进策略,最后,根据反思结果,拟定新的研究目标、任务和计划。 三、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语文实践论: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论述:“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具有八种以上智能:言语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节奏智能、运动智能、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发现他自身各方面的才能,提高他们其中几方面的智力强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加纳德的这一理论,它主要表现在每一节课中从横的方面联系各学科,跨越学科界线。 3.学生主体论:上个世纪80年代,教育界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提倡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从语文综合性学习入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正如《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指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新课改特别强调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是儿童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学生能否真正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主人,关键是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教育环境。仔细分析感觉这一选题,涵盖了教与学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营造者---教师,又包括接受者---学生,还包括师生间的交流环境,即课堂气氛。因此说,它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全部环节,所以,这一课题应用价值相当广泛。 四、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主要参考文献: (1)、俞国良著:《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2)、朱国宏、刘子馨主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郭景扬编:《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林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4)、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论教学策略的实质、生成与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七期。 (6)、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研究性学习》。 (7)、人民教育出版社《活动课程论》 。 (8)、戴网生,吴红霞 浅谈校园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丹阳市实验小学 (9)、[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10)、白月桥著;《课程变革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 |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1、管理方面: 本课题由学校教科室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进行具体管理,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操作规程运作,并组织好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和结题评鉴。 2、人员方面: 课题组负责人是常州市骨干教师,有多年从事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经历。多篇论文获奖发表。 课题组成员中有一位是常州市学科带头人,两位常州市骨干教师,三位区骨干教师。其他教师中每位都有多篇论文获奖,大部分上过区级以上的课,参加过市、区级课题研究。其中俞振蔚老师是区语文课改组成员。十五位课题组成员,来自我区的中心校、边远校,覆盖面较广。 3.硬件措施: 近两年,学生机房先后添置了50多台电脑,并建立了计算机信息中心和校园网,校园网的开通以及计算机在教学、管理中的大量应用,标志着我校已经具备了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及管理手段。校外有许多教学实验基地,校内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完整,图书馆藏书丰富。领导在硬件上不断投入,分步到位,保障了教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预计在2005年秋季总结出相关的课件、案例和论文。 |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 完成时间 | 课题组成员分工 |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
第一阶段:选题,成立课题组,调查分析,确定实验对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收集资料,学习理论文献阶段。 | 2004年1月---2004年6月 | 缪宏亮
杨红霞 徐亚洁 |
资料展示
撰写研究调查报告 |
第二阶段:进行调查分析,组织各项学生活动、教师观摩课及研究活动,开展各种教学实验。研究对策,分步进行,实施研究计划 | 2004年6月---2005年6月 | 杨筱艳
谢文燕 潘新芳 吴敏菊 吴立群 管敏 余京艳蒋素芬 |
成果展、实验基地创收、制作光盘
开设专题活动 撰写研究论文 |
第三阶段:收集
论文和教案,并汇 编成册,举办课题 成果展。全面总结 阶段,撰写研究报 告 |
2005年6月---2005年12月 | 宋勤明
金玉 俞振蔚 |
撰写总结性论文
课题总结报告 |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 预期达到的目标 | 承担者 |
研究成果论文(8篇)
专题讲座及实验活动(6次) 研究调查报告(3篇) |
① 引导学生能活学活用教材,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② 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地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③ 通过研究,能极大地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
金 玉
缪宏亮 宋勤明 杨红霞 徐亚洁 俞振蔚等 全体成员 |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06.5 |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