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改革语文学习方式
发布时间:2006-10-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孙春福
“什么叫语文?”“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这似乎是很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很难一下子说清楚。自建国前夕为这门学科定名以来,关于“语文”一词的内涵、语文学科的性质,前前后后争论了几十年,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语文”的内涵、性质的廓清、明了可是大事,它牵涉到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采用、教材的编写、语文学习任务、目标的确定等等诸方面,真可以说,内涵不明,性质不清,语文没法教与学。因此,几十年来语文教育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又存在着许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终于,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参加讨论的人有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讨论时大家各陈己见,未免有些过激的言论,但各种观点互相交锋,真理越辩越明。在新世纪初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大家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暂时达成了新的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陈述,在此它指明了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是人们思维的工具。大家思维要运用语言,在一定意义上说,思维是不出声的语言,口头语言是出声的思维,书面语言也要由思维转化加工而来。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正是有了语文的这种特殊功能,人们不仅可以面对面交流,还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飞鸿传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还是我们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借助良好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去学习其他学科,了解自然和社会的奥秘,认识大千世界。不能想象,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一个人能学好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的学习成果在表达时也要靠语文去承担。语文真是一件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同时,我们该注意到的是,语文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这个民族的睿智、民族精神的积淀。关于这一点,俄国国民学校和教育科学的奠基人乌申斯说得非常透彻:“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着一代传下去,但是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传给后一代的遗产。一代跟着一代,把各种深刻而热烈的运动结果、历史事件的结果、信仰、见解、生活中的忧患和欢乐的痕迹,全部积累在本族语的宝库里。总之,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使儿童了解本族语时,我们也就使他们了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的领域,了解人民的精神领域。我们在学习汉民族的语言,也就是在吸收、传承我们这个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博大丰沛的情感。你看我们的一篇篇语文课文,就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有的反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有的颂扬令人敬仰的历史伟人、现代英模,有的描写了美丽的自然景观,有的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有的蕴含着美好的人间情感……我们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只是吸收一些零碎的字、词、句、段等的语言材料,我们也在接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提升整体的人格。所以语文又具有人文性这样的显著特点。
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途径是学习者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不只是进行字、词、句、段的机械训练,接受现成的语法、修辞等知识。所以,一种重要的、新颖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被提了出来。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自主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全面的语文素养,培养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对语文教育的一些思考和认识,几年来,我们围绕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究,我们认为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开展专题竞赛,积累语言材料。
语文能力大厦的形成离不开语言材料的支撑。一个人少年儿童时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利用这个时期多记些东西十分有益。中华民族语言中有许多有特色的语言形式,如成语、歇后语、惯用语、春联、古诗,随着语文学习进程的开展,配合课文教材的内容安排,组织相关的专题竞赛活动,可以拓宽我们的学习领域,丰富知识,同时感受汉民族语言的丰富、优美,增进对民族语言的情感,从语言的内容中获得智慧和教益。日后遇到适宜的情景,有关的词、句随即从大脑中映现,脱口而出,十分有益。
2、开展课外阅读,运用读书方法,发展读书能力。
如果请一些语文水平高的人谈谈秘诀,他们往往都会说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有经验的老师也常对学生说:“学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上老师在教学中常常会渗透一些读书方法,这些方法要转化成能力,要依靠大量的实践尝试,才能熟能生巧。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对一些读书方法进行提示梳理,大家在实践中去运用;在班级中提出一些阅读专题,大家共同开展课外阅读,然后组织交流汇报,这样能力提高了,视野也拓展了,对作品理解感受也会更深刻。“腹有诗书气自华”,利用少年儿童这一学习的黄金时期,拥有名著,接触经典作品,为人的一生打下了良好的人生底子。
3、用好各种阵地,锻炼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学习的领域就有多宽广。班级、学校中的墙报、板报、广播站、电视台都是语文学习的阵地。如何发挥好这些阵地的作用,语文大有可为;同样办好了这些阵地,语文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语文老师主动地要把自己日常的教学和这些阵地的建设、利用结合起来,让这些阵地为语文教学所用,也让语文教学为这些阵地的建设出力。如何办好这些阵地,大有讲究。语文老师自身要深入钻研,练好本领,然后言传身教,带好学生;经常组织一些阵地建设的辅导、竞赛活动。学生在这些阵地建设中增长了本领,展示了才华,也就获得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4、加强整合,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提高实践能力。
语文是母语学科,语文学习的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老师在教学中,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提炼出共同的学习主题开展活动,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动手操作、艺术表演、绘画等多种本领,既可增加学习活动的情趣性,又便于各种知识能力的融合,形成面向现实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学习资源与机会还充满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学校的节庆活动、家庭中的视听设施、社会中的重大生活事件都可为语文学习所用。老师要做个有心人,指导学生积极关注、参与其中,既可锻炼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又可以增加见识,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等多种才干。
5、尝试研究,培育创新精神。
传授式的教学实现只是知识的搬移,与当今崇尚创新的社会不相适应。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变革,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收集信息、研究尝试、归纳提炼,最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有利于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能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培养教育改革的共同举措。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一般程序为:
第一,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问。目的是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第二,指导选题。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最后确定题目。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切入口小的课题。第三,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课题组多采用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的做法。研究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可以组织由教师参加或师生共同参加的评审组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课题组还可聘请本校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担任课题指导者。第四,实施研究。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和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学生要作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课题组应积极主动地争取校外力量的帮助。第五,处理结果,撰写报告。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教师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第六,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尊重与扶助相结合的原则,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教育研究,提高合作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上面所列的是一些主要的方式,不能涵盖语文实践活动的全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老师、学生的创造过程。本书选择了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及新近编写五十多个案例,涉及了多个方面,体现了我们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些思考、做法,供广大老师和同学开展活动时参考。
在本课题研究开展时得到了有关专家的指导,领导与同事给予了关心帮助,也吸收参考了许多资料,在此不一一列出,谨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编写出版还得感谢上海远东出版社领导,特别是汪维范主任的关心,没有他们对儿童少年语文学习的关注,没有他们敏锐的眼光,本书是不能得以出版。
由于编著者学识疏浅,整理编写时间又仓促,书中肯定存在不少问题,欢迎大家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陈述,在此它指明了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是人们思维的工具。大家思维要运用语言,在一定意义上说,思维是不出声的语言,口头语言是出声的思维,书面语言也要由思维转化加工而来。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正是有了语文的这种特殊功能,人们不仅可以面对面交流,还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飞鸿传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还是我们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借助良好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去学习其他学科,了解自然和社会的奥秘,认识大千世界。不能想象,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一个人能学好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的学习成果在表达时也要靠语文去承担。语文真是一件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同时,我们该注意到的是,语文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这个民族的睿智、民族精神的积淀。关于这一点,俄国国民学校和教育科学的奠基人乌申斯说得非常透彻:“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着一代传下去,但是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传给后一代的遗产。一代跟着一代,把各种深刻而热烈的运动结果、历史事件的结果、信仰、见解、生活中的忧患和欢乐的痕迹,全部积累在本族语的宝库里。总之,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使儿童了解本族语时,我们也就使他们了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的领域,了解人民的精神领域。我们在学习汉民族的语言,也就是在吸收、传承我们这个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博大丰沛的情感。你看我们的一篇篇语文课文,就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有的反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有的颂扬令人敬仰的历史伟人、现代英模,有的描写了美丽的自然景观,有的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有的蕴含着美好的人间情感……我们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只是吸收一些零碎的字、词、句、段等的语言材料,我们也在接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提升整体的人格。所以语文又具有人文性这样的显著特点。
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途径是学习者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不只是进行字、词、句、段的机械训练,接受现成的语法、修辞等知识。所以,一种重要的、新颖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被提了出来。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自主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全面的语文素养,培养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对语文教育的一些思考和认识,几年来,我们围绕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究,我们认为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开展专题竞赛,积累语言材料。
语文能力大厦的形成离不开语言材料的支撑。一个人少年儿童时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利用这个时期多记些东西十分有益。中华民族语言中有许多有特色的语言形式,如成语、歇后语、惯用语、春联、古诗,随着语文学习进程的开展,配合课文教材的内容安排,组织相关的专题竞赛活动,可以拓宽我们的学习领域,丰富知识,同时感受汉民族语言的丰富、优美,增进对民族语言的情感,从语言的内容中获得智慧和教益。日后遇到适宜的情景,有关的词、句随即从大脑中映现,脱口而出,十分有益。
2、开展课外阅读,运用读书方法,发展读书能力。
如果请一些语文水平高的人谈谈秘诀,他们往往都会说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有经验的老师也常对学生说:“学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上老师在教学中常常会渗透一些读书方法,这些方法要转化成能力,要依靠大量的实践尝试,才能熟能生巧。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对一些读书方法进行提示梳理,大家在实践中去运用;在班级中提出一些阅读专题,大家共同开展课外阅读,然后组织交流汇报,这样能力提高了,视野也拓展了,对作品理解感受也会更深刻。“腹有诗书气自华”,利用少年儿童这一学习的黄金时期,拥有名著,接触经典作品,为人的一生打下了良好的人生底子。
3、用好各种阵地,锻炼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学习的领域就有多宽广。班级、学校中的墙报、板报、广播站、电视台都是语文学习的阵地。如何发挥好这些阵地的作用,语文大有可为;同样办好了这些阵地,语文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语文老师主动地要把自己日常的教学和这些阵地的建设、利用结合起来,让这些阵地为语文教学所用,也让语文教学为这些阵地的建设出力。如何办好这些阵地,大有讲究。语文老师自身要深入钻研,练好本领,然后言传身教,带好学生;经常组织一些阵地建设的辅导、竞赛活动。学生在这些阵地建设中增长了本领,展示了才华,也就获得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4、加强整合,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提高实践能力。
语文是母语学科,语文学习的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老师在教学中,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提炼出共同的学习主题开展活动,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动手操作、艺术表演、绘画等多种本领,既可增加学习活动的情趣性,又便于各种知识能力的融合,形成面向现实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学习资源与机会还充满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学校的节庆活动、家庭中的视听设施、社会中的重大生活事件都可为语文学习所用。老师要做个有心人,指导学生积极关注、参与其中,既可锻炼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又可以增加见识,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等多种才干。
5、尝试研究,培育创新精神。
传授式的教学实现只是知识的搬移,与当今崇尚创新的社会不相适应。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变革,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收集信息、研究尝试、归纳提炼,最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有利于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能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培养教育改革的共同举措。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一般程序为:
第一,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问。目的是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第二,指导选题。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最后确定题目。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切入口小的课题。第三,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课题组多采用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的做法。研究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可以组织由教师参加或师生共同参加的评审组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课题组还可聘请本校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担任课题指导者。第四,实施研究。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和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学生要作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课题组应积极主动地争取校外力量的帮助。第五,处理结果,撰写报告。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教师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第六,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尊重与扶助相结合的原则,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教育研究,提高合作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上面所列的是一些主要的方式,不能涵盖语文实践活动的全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老师、学生的创造过程。本书选择了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及新近编写五十多个案例,涉及了多个方面,体现了我们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些思考、做法,供广大老师和同学开展活动时参考。
在本课题研究开展时得到了有关专家的指导,领导与同事给予了关心帮助,也吸收参考了许多资料,在此不一一列出,谨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编写出版还得感谢上海远东出版社领导,特别是汪维范主任的关心,没有他们对儿童少年语文学习的关注,没有他们敏锐的眼光,本书是不能得以出版。
由于编著者学识疏浅,整理编写时间又仓促,书中肯定存在不少问题,欢迎大家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