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语文三年级教材解读
发布时间:2005-09-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金玉

一、教材编排的结构框架

三年级教材共分为四部分,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课文、作文、综合练习。很明显教材少了低年级教材中的“词串识字”课文,这是因为学生进入了中年级段,已经学习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且具备了自主识字的能力,此时让学生学会阅读已成当务之急。学生过了“以识字为重点”的年段,到了“学习阅读和习作”的阶段,“词串识字”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相宜了。

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一)习惯部分

上下两册安排了四个内容,上册“认真写钢笔字,认真写毛笔字”,下册“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关于习惯的培养,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求明确,重点突出;第二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第三要持之以恒。

(二)阅读部分

1、总体思路:关注教学要求的延续和发展,抓好低中年级的衔接。

中年级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延续和发展,承认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变化因素,必须抓好中低年级的衔接,环环相扣,切不能割裂开来,走片面之路。那么怎样来把握它们之间的衔接呢?就新课程大纲而言:

( 1)继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的培养。

八次课改,唯独这一条基本没有改变,可见它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年段的增长,要求也将逐步提高。三年级对读的几点要求:学习略读、学会默读、诵读。

( 2)在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学会借助字典理解

生字词;学会复述,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问,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情感体验;并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衔接的重中之重是理解课文内容。一二年级的阅读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三年级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会借助字典理解生字词,教会学生方法,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多了一个不开口的老师;三年级的复述要求比较简单,很大程度上是简单地讲述课文,这样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关键是看如何引导学生能提、善提、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体现文章思想感情有帮助的关键词句要让学生反复地玩味、体会;同时教学还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 3)继续关注语言积累,课外阅读。

有位特级教师在总结大纲教育思想的核心时,概括成两句话:“一举多得、一箭多雕”,“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在解释第二句话时说“我们的每一个课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里的“开放”指的是“教学的开放性”,这种“开放”其实已经打破了“课内”和“课外”的界限,主张将教学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向课外延伸。

2、中年级阅读课的基本流程

( 1)明确本课的阅读话题。

阅读过程是教材、学生、教师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没有合理的阅读话题,对话就会失去航标,没有了方向。

( 2)结合预习情况的反馈,借助字词典或生活经验把握本课的生字词。

预习能力的过程是积淀的过程。教材主张让低年级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逐步转化为中年级学生的自学内容,例如学习生字词不再是教学重点,但不是重点不等于不教。中年级生字词教学的渠道为课前预习和课堂练习。

(3)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低年级教学对朗读提出“五不”要求,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这“五不”是阅读教学的基础的基础,离开它,教学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中年级起,虽然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五不”上,但是对于差生,这一环节万不能少,这个保底工程,基本口粮必须牢牢地把握住。同时在此基础上要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性地认识。

(4)围绕阅读话题,抓住课文中关键词句段及标点符号,体会它们的用法和表情达意的作用,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设计的环节既不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让学生跳了再跳也摘不到“苹果”;也不能像小葱伴豆腐——一清而白,不用跳随手捏来就是“苹果”;理想的是让学生在扶一扶下,努力地跳一跳,去摘到应得的“苹果”。当然,真正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需要教师有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苹果”的高度,有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摘“苹果” ,有时要让学生明白摘“苹果”的方向,有时要明白“苹果”的分配需因人而异,有时要让学生摘“苹果”前有一段“助跑”等等。

(5)在反复地阅读中,形成语言积累、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

(6)通过有指导的课堂练习,巩固学习成果,并进行适度拓展和迁移。

学以致用的道理人人都懂,但也不能尽做些繁琐无益的练习。中年级的练习主张简洁明了,多一点广度、宽度。

(三)作部分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教学作文难,教学写好作文更难。家长们也怕,学生的怕更不用说了。那么如何来攻克这一教学顽疾呢?万事开头难,如果教师在学生接触作文的一开始,就注重遵循写作的规律,注意顺应学生学习习作的心理规律,巧设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完成老师交给的一项任务,而是将习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交际、表达的需要,那他们的习作热情和表达冲动就有可能被激发出来。

1、编写理念:关注学生的习作基础与储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适当降低难度,减少限制;让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强调文从字顺,强调真情实感;重视选材、构思、起草、修改的过程;注意读写结合,适时设练。

2、习作部分的呈现方式

上下两册教材设有 16次习作练习,而对每一次练习教材都从“引发写作动机”、“写什么”、“怎样写”、“写成什么样”等方面给予必要暗示和引导。

( 1)关于“引发写作动机”、“写什么”、“为什么写”的问题。

教材以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已有的写作储备,明确此次写作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提取已有的习作储备,为实现由内部言语向外部语言的转换蓄积势能。

下册习作部分激活写作储备的方式

1)借助图画,激活想象 例如下册习作1

2)参与活动,获得体验 例如下册习作2

3)例文示范,迁移仿写 例如下册习作3

4)提供资料,学会重组 例如下册习作5

5)列举事件,引发评论 例如下册习作6

6)明确目的,调用储备 例如下册习作8

( 2)对待“怎样写”和“写成什么样子”的问题,教材采取了两条措施:

一是在操作步骤上给予了较为详尽的说明

二是编写了与学生的习作水平相似的例文,不但实现了读写结合,并且在成文形式、结构、语言风格上给予了必要暗示和引导。

3、三年级教材课堂习作的教学建议

( 1)基本思路:明确教材各部分的编写意图和功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以建构习作话题,激活已有的习作储备,迅速动笔起草,反复修改为重点。

阅读教学中常讲:“想读哪儿就读哪儿”,“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在习作教学中可行不通,必须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明确本次写作目的与要求。另外必须要学生做到“二慢一快”,即构思要慢,修改要慢,起草要快,而且是越快越好。

( 2)课堂习作教学的基本步骤

1)阅读习作要求,了解此次习作的意图。

2)通过启发、交流、暗示,明确习作话题,激活表达欲望和习作储备。

3)营造安静的外部环境,让学生迅速地动笔起草。

许多教师把作文课上成君子课,光动口不动手。教材主张课上有 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写作,最好在课内完成起草工作。同时,教师必须耐得上寂寞,为学生创造一种安静的外部写作环境,努力使学生的内部言语活跃起来。心理学上讲内部语言是人脑中用于思考和针对自我的言语形态。它是内隐的,多维的,通常包括着事件、图画、情境、关系;它常常是不连贯和不完整的,是很容易受外部信息干扰而发生转移的;它的反应速度较外部语言更加快捷。

实现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换的条件:有相对集中的话题、有相似的话语储备、尽量少的外部干扰、尽量少的规定限制。

4) 通过自改,与例文对照、面改、小组交流,对草稿进行反复加工修改。

修改实质是一个相似匹配的过程。所以,修改一是要与话题要求反复匹配;二是要与自己心中的构思模式相匹配;三是要与通用的结构形式和通用的话语方式进行匹配。

修改的内容:修改语言、修改外在形式、修改内部结构。修改的主要方式: 通过自读进行语言修改、通过与例文比照进行修改、通过小组交流进行修改、通过老师的面批进行修改。

5) 创造条件,展示习作。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评就得不到真功夫,让学生在点评中进一步获得

启发,进一步得到鼓励,他们对下次的习作兴趣可能会更高。

(四)练习部分

1、综合练习的内容

教材的练习由学用字词句、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五部分构成。

2、综合练习的教学建议

( 1)学用字词句

让学生自己读懂要求,并按要求自主练习;通过多种形式交流学习成果,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拟定,自我完善。

( 2)写好钢笔字

看清要求,自主练习,比照字帖,不断矫正。

( 3)读读背背

关注联系,适当点拨,注重积累,不求甚解,不要过分要求,切忌急功近利。

( 4)口语交际

1)创设交际情景,明确交际的目的和要求,激活表达欲望。

2)开展现场互动式的交际实践活动,并相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示范。

( 5)学写毛笔字

抓好书写工具的准备与用法指导,从描红、仿影入手,关注练习的态度,不提过高要求。

附:

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相应的评价机制也要跟上。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理念: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两年来,我们学校以建立学生综合评价的语文多维评价表为切入口,进行开拓性的评价尝试,下面就评价方式做些介绍。

一、 语文多维评价表的组成:

1、 评价的内容:( 1)情感与态度,(2)知识与技能,(3)课外阅读,(4)综合性练习

2、 评价的方式:从线上讲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从块上讲分为平时综合、期末综合,总评。

3、评价的延伸:(1)教师寄语;(2)家长寄语;(3)综合等第

二、 语文多维评价表的特点:

(一)、全面性

我们的评价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纵向看 4大方面,从横向看又有21个单项,这里的单项既有延续低年级段的要求,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也有迎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的,如对阅读感兴趣,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有一定的阅读量,字数不少于1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20篇段。还有针对教材实际的:正确认读305个生字,正确默写168个生字;能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发展性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更应重视形成性的评价。我们主张,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利不同的发展。评价表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情感态度为起点,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饿技能训练;从不解、理解、直至迁移运用等等。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促进了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我们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学生就好比十个手指,各有长短。过去老师关注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往往忽略了那些有个性或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多维评价表可以弥补教师的缺点,让那些有自卑感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能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增强他们的上进意识。

(三)主体性

在多维评价表中,我们把大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到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始终都在这一过程中,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是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四)激励性

应用多维评价表,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信心,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改进教学实践,提高工作效率,还激发了家长对教育的热情,他们可以经常性地看到孩子在多方面的发展、提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