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张扬个性
王红梅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确实,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作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他的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去张扬学生的个性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的:
一、在课堂上张扬个性
1.多设计开放问题
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比如教学《惊弓之鸟》这一课时,课文结尾可以设计这么问:“你认为文中的大雁真正的死因是什么?”这是个富有弹性又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课堂上的学习,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回答。他们有的会紧密联系课文认为是魏王的教唆害死了它;有的会认为是更羸射死了它;有的会往前想,说是第一个射它的人害死了它;有的会深入课文内容联系实际说是大雁自己害死了自己……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的.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促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2.多强调自读反思
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我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一般地说,实现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我还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吗?我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二是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在理解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如教学《水乡歌》,我会先让学生读课文思考,再问:读了每一小节后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词写出了这样东西多?最后让学生按课文中其中一节的样子去编儿歌。这样去启发,会使学生自觉地去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3.多进行自主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我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这种实践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演、画、唱、跳。如教学寓言《滥竽充数》之后,我让学生边演边读,可让学生在演中得到感染又使读有新的启发;又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地点描一描、画一画、说一说。在演、描、画、说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二、在课堂外张扬个性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亲口尝一尝,更能真切地获得感受了。《课标》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先进入文本,再跳出文本,走向生活,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是让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石榴》前,我让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超市、市场走走,看看超市、市场中各种水果的颜色、形状,亲口品尝一下自己所喜欢的水果的味道,亲自动手摸一摸;学习《火烧云》时,我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去公园、野外观察大自然的变化——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走进大自然,使他们的语文学习与社会、自然紧密联系,并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得到真实的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三、在作业中张扬个性
1.让多层次性作业替代单一性作业
古有“因材而施教”一说沿袭至今,在作业中也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变单一性作业为多层次性作业。如口语交际《双休日的苦与乐》,可以单独写出自己双休日的苦恼,也可以写出双休日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写出双休日自己做过的有意思的事……在多层性作业实施的同时,各种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2.让搜集信息活动替代消遣性活动
收看电视节目,参加社会活动、体验实践生活、阅读课外书籍是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变成语文学习的场所,使消遣性活动成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活动,促进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在积累、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让研究性作业替代机械性练习
机械性练习虽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解决知识的贮存问题,但它容易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成为死的、惰性的知识,难以灵活应用。而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作业设计,以课本为中心又不局限于课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不是解决虚拟情景问题,可以促使作业从识记为主向理解运用发展,从而使学生掌握可以灵活应用的知识。
新课程改革是历史的潮流,老师如果不能成为这浪潮中的浪花,必然会被时代所摒弃,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的自然的发展空间,那么学生的学习将得到顺利实现,学生的个性也将得到充分张扬.
此文获2005年江苏省“蓝天杯”论文比赛二等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