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艳
很多老师都有和我一样的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是好课,它的标准是什么?
可以说对于这个话题很多专家名师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贾志敏老师认为好课让人感觉不累,教学环节安排较为紧凑有如行云流水,让所有人都被你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那就是好课。孙双金老师认为好课就像登山!王崧舟老师认为好课要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余宪老师说,好的课堂教学应充满生命的活力。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富的人文内涵、绵延跌宕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语文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教师要引领着孩子步入“园林”,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节好课呢?一句话,就是要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让孩子的小脸憋得通红、小手举得高高……我认为这才是真真切切的好课。
一、课要上得质朴实效
时下里,经常听到这样的语文课,孩子的课文还没读上几遍,教师便开讲起来。或教师自己“唱独角戏”,或任由孩子“东拉西扯”,或多媒体“一灌到底”,或师生“才艺展示”……真可谓“热热闹闹”,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很难看得出来。我们要把课上得朴实一些,课文要读到孩子的心里,训练要练到孩子的心里,多给孩子一些实惠。
1.须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内涵。 2.须创设情境、生发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在教学《雨点》时,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启发孩子想象:“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唤起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断,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如何让孩子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呢?教师要调动孩子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孩子进入角色。在精美的动画中,在优美的音乐中,孩子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眉飞色舞、欢呼雀跃,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
3.须熟读精思、涵泳体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须引领孩子经历与课文“对话”的过程。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要认真指导孩子读通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孩子课文不读好,教师决不开讲。其次,熟读精思,领悟话题。“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引领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选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语段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孔子曰:“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与古人怎么朝夕相处、情感交流呢?当然是通过“设身处地”地品读体验,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把孩子置于课文中“涵泳”,“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兴。泳者,如鱼游水,如人之濯足。”视书为水,全身心地投入,却不能过急过快,须“润”“溉”适中。再次,研读探究,多元解读。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孩子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检和理解”,进入“于是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其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的境地,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的境界。
4.须因课设练、拓展探究
语言文字是工具,不练难以深刻理解,不练难以熟练运用。但是,有些教师迷醉于“花样翻新”“多多益善”,于是便大搞题海战术,孩子上起课来“真没劲”。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探究。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时,这是一篇层次清晰的范文。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和写作特色,抓住特色: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让学生通过回忆实现生活,感受早晨的宁静美、热闹美、紧张美。然后对学生说:“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还要象作者一样去创造美。”接着请同学们写一写校园的早晨。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有的说“校园的早晨是宁静的,当早晨第一缕霞光出现时,运动员们已经开始了晨练。小树在薄雾中静静地站立。如果你在操场上大喊一声,你一定会听到自己的回声。不远处,隐隐传来公鸡打鸣的声音……”有的说“校园的早晨是热闹的。一大早校园的门口便围的水泄不通。自行车的‘叮零声’、摩托车的‘突突声’、电动车的‘嘀嘀声’小轿车的‘哒哒声’再加上家长们的‘嘱咐声’、周围小贩们的‘吆喝声’、礼仪值日同学的‘问候声’……汇成一支欢快和谐的交响乐。”
二、课要上出诗情画意
于漪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语文课更是这样,如果课上得太平板,孩子就会昏然欲睡;如果课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才能上出诗情画意来。
1.教学内容应该疏密相间
有的教师认为讲得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好;讲得越细,孩子就理解得越深。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课也应讲究“疏密相间”,教师要读懂教材,决定内容的取舍详略,突出文章主旨的段落就着重讲。关系不大的就略讲,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量体裁衣,轻重有当,剪除枝蔓,疏密相间。
2.教学形态应动静结合
“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静”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孩子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孩子的深入思考。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孩子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如果“静”多“动”少,孩子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动一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教学方法应山水写意
说起语文课,我便想到了齐白石的《虾》,寥寥数笔就把虾的形态、质感、动势表现得栩栩如生。那浓墨点画的双眼活灵活现,那浸润渲染的腰身晶莹剔透,那线条勾勒的须鳌柔中有刚。于漪老师说得好:“教课又如画画,有笔有墨,各种画法穿插运用,根据题意布局,用墨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用笔粗粗细细、曲曲折折,主题突出,陪衬得当,满纸气韵,浑然一体。”对突出课文主旨的内容或课堂上生成的闪光点应“浓墨点画”,教师要加以点拨,引导孩子“见木知林”。对课文的情节、语言、情感的精彩处则“浸润渲染”,文章不出细处,感人不深;课教不到细处,收益不多。对教学思路则“线条色勒”,既不把语文课上成“清清楚楚一条线”,也不能上成“模模糊糊一大片”,而应注意穿针引线,主线清晰,开合自如,浑然一体。
4.教学语言应生动优美
“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学会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一是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平时广为采撷,大量储存,上课时便会涌入脑际,信手拈来。二是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式要富有变化,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孩子的联想,精当的设问能造成悬念……三是语言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给孩子以美的享受。四是语言还应倾注充沛、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满腔神情,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中,有一段话:“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以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象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的扑打在冰面上。”教学只一段内容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手试着象老天鹅一样,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象石头一样重重的往桌子上砸,一次、二次、三次……让他们说说自己这样反复以后的感受。学生在反复的体验中理解了什么是“挺身而出”,什么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什么叫“勇敢顽强”,什么叫“舍己为人”……
三、上课要如春风化雨
语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提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应。
1.语文课是灵动的诗篇
语文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必然有着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激荡。因此,语文课要集语言、认识、情感、人文的培养于一体,由平面变成立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选点要恰当,在课文中能起到点晴的作用,语言经得起推敲,内容耐人寻味,给孩子以启迪,能拨动孩子的情感的琴弦,“牵一而动全身”。让语文课成为孩子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孩子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孩子通过感悟进入角色,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语文课是美丽的天堂
教师要有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有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有“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如。我们那些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孩子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听特级教师孙双金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后,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分。他带着孩子品读课文,大家被冰心的童心与爱心所震撼,课堂被推向一个又一个情感与智慧的高潮。课堂教学似乎到此可以圆满地画上句号了。但是,孙老师没有停下来,又牵着孩子的手走进冰心,与孩子一起品味美文,感悟人生。从《雨后》到《纸船》,从《纸船》到《繁星》,让孩子感受冰心爱孩子、爱母亲、爱大海、爱星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老师和孩子的灵魂在字里行间徜徉、在天堂里飘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教师要学会真心诚意地倾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教师要努力用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连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开合自如的迁移,使得语文课具有无穷的魅力。 此文2005年获江苏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