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课堂,新的美
张林亚
[内容摘要]
真实的课堂,生成自然朴实的美
有疑的课堂,形成百花齐放的美
开放的课堂,生成隽永细致的美
互动的课堂,形成平等自主的美
突破时空的界限,生成探究体验的美
[关键词]
真实 有疑 开放 互动 突破时空
[正文]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读至第几遍播放音乐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步步为营的设计,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
新课程标准强调:预设固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教学是人的活动,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它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电脑程序”,而应该是师生共创奇迹、互相激发、唤醒各自的沉睡潜能的时空;它不是由教师事先编织好的精美的“鸟笼”,而应该是一片平等、民主、开放、愉悦的广阔天空!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使课堂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美!
一.真实的课堂,生成自然朴实的美
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是社会的需要,是做人的需要。它能产生运作欲望,情感投入,调动已知,充分发挥才能。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虚假交往现象”:在交往内容上,教师以自己的思维、语言、行为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忽略学生的内心感受;在交往的对象上,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教师只关注极少数所谓的优生;在交往的导向上,教师是交往中的主动者,扮演着“法官”的角色,学生是消极的受动者。理想的教学交往应该是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为指向的。真正的课堂教学交往应该具备如下特征: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彼此评判,共享“智识”,讲求实效。
事实上,这样的实效是“滴水不漏”的课堂所达不到的。记得有一次,笔者教到《燕子》一课时,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小燕子飞倦了,它休息时又是怎样一幅画面?谁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生:(读课文)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根细线,多么乡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学生把几痕细线错读成了“几根细线”。)
师:读得很有感情。可惜读错了一个字,再给你个机会,看仔细,别再读错了。(学生再读,可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师:谁来告诉他,哪里读错了?(生回答)
师:是啊,不能把几痕读成几根。
生1:老师,我觉得几根也可以,电线杆以根来数也可以呀!
生2:老师,我觉得还是用“几痕”好,几痕让我们感觉电线离我们很远很远,显得很细很细。
生3:我觉得从“根”字上看不出电线的粗细、远近,“几痕”就让我们感觉很细、很远,隐隐约约的,淡淡的,比较好。
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由此,课堂场景变成一幅真实、自然、生动的画卷。由此,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的!美在它的不加雕琢,美在它的清新单纯,美在它的活力无限,美在它的返朴归真!新课程倡导这样的课堂,我们在追求这样的课堂!
二.有疑的课堂,形成百花齐放的美
俗话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质疑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激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进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妨多用些时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质疑,鼓励他们质疑。敢于质疑才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之《生命桥》时,课文中有两处关键句:“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紧接着,一对对羚羊腾空而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笔者在教学中就抓住关键句引导学生质疑 “读之后有疑问吗?”学生踊跃质疑:“为什么老羚羊的身体恰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身下?”“为什么面对死亡的威胁不拥挤、不争夺?”紧接着,又有学生提出:“老羚羊年纪大了,活不长了,年轻羚羊还可以活很久。”此时,学生又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了起来,通过争论,学生更加体会到老羚羊舍己“为人”的高贵品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不同的学生会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他们之间的沟通互助,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互相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产生对知识新的洞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潜移默化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
三.开放的课堂,生成隽永细致的美
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如下特点: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建构主义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运用更大的认知能力自行构建……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活动应取代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是过程导向,教学设计是学习导向。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使他们在认知的阶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作为教师就应带领学生发现方法、学会方法,而不应抑制学生探究方法。作为教师就应该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而不是压制学生的思想,代替他们选择。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笔者范读课文之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问题:这个葬礼为什么特殊?“咆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行这么一个葬礼?“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瀑布为什么会奄奄一息?这个葬礼为什么巴西总统要亲自主持等等。笔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然后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你觉得哪些问题有价值?”梳理出几个主要问题之后,我进一步引导:你们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我原来以为学生可能会对许多问题感兴趣,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数学生竟然把目光都聚焦到“这个葬礼为什么巴西总统要亲自主持?”这个问题上。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解答问题,课堂教学就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推进,达到高潮。
从上面的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头脑里充满着问题,关键看教师肯不肯将课堂教学的提问权还给孩子,敢不敢让学生自主合作、多元地解答问题。但是这样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很多时候,学生的提问与教师原先设计的问题不一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重点问题来深入学习课文,顺着学生的思路,在动态的过程中,达到甚至超出预想的效果。
四.互动的课堂,形成平等自主的美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例如笔者在教到《燕子》这课时让学生图文结合,给画起名,并说明理由。
生1:《生机》——因为“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从图上也可看出一片生机勃勃。
师:很有道理。
生2:《聚会》——“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小燕子也从南方赶来”
师:很有创意,老师都想不到这样的题目!
生3:《春天的赞歌》——因为小燕子加入了这样的聚会,会叽叽喳喳叫,就像在唱:“春天真美,春天真美!”好象在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
……
师:说得真好,即符合图意,又符合文意。那我们来一起做评委,评一评谁起的最好,并说出你的理由。好吗?
生1:我觉得《春天的赞歌》我最喜欢,这是燕子对春光的赞美,让人觉得燕子很可爱。
生2:我不同意。《春天的赞歌》让人感觉只有燕子是春天的主角,其实没有万物的衬托,春天哪会那么美。我觉得《生机》最好,因为这幅图画的是春天,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取《生机》更能体现春天的特点,让你一听,不仅产生了美的感觉,而且感觉到的不仅是动物有生命力,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生命力了。
生3:我觉得刚才的同学对赞歌的理解不全面。我认为:这赞歌不仅是燕子对春天的赞美,也是万物对春天的赞美。这个赞歌应是大范围的,而不是局限于燕子。
生4:我认为《聚会》更能集中其他题目的优点,因为刚才大家都说到春天是个万物都喜欢的季节,它们都喜欢春天,在春天,大伙儿都来了。
生5:听了你的话,我有个建议 :《聚会》说得太笼统了,单独拿出来可能人家不知是什么,我建议可加上三个字——万物的,变成万物的聚会不是即显得热闹,又很明确,并且能让人浮想联翩,能想到图上没有画到、文中没有写到的其他春天的特征。不是更好?你们认为呢?
……
师:刚才大家各抒己见,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请每个人都自己的见解了,这样吧,你们觉得谁讲得更有道理、更好,你就投一票,我们根据票数选出前三名。好吗?(学生投票)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说,从新大纲到课程标准,都以“标准”的形式承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的确立,就意味着学生有自主权,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被“文体”的承认,即抽象地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教师对学生和学习效果最终评价的权利。这种理论上的肯定与实践中的否定,令施教者和受教者茫然不知所措。把自主权让给学生吧,让他们有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答案的自由,有对教材和生活现象发表自己观点的自由。
五.突破时空的界限,生成探究体验的美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丝毫激情与悬念的行程,而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应该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却完成于教学之后!
孩子是带着自己对世界的基本经验和对成人世界的向往来学习语文,由于个人经验感悟不同,他们会产生很多疑问,学生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纵横时空。有时有很多问题我们凭个人的知识储量无法给予全面解答,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提供一定的途径。比如让他们从他人那里了解,从课外书中查得,从网上收集……如去年我教到了一篇文章——《美丽的南沙群岛》,说到南沙海里的海龟、燕鱼等五彩缤纷时,有学生提出问题:“燕鱼是什么动物?”当时我愣住了,因为作为教者,我也没见过甚至听过这种鱼,于是我发动学生上网查询,学生通过上网终于查到了,燕鱼又叫“神仙鱼”,并找到了各种各样的燕鱼,更加体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当我教到《雪儿》这篇文章时,又有学生提出疑问:信鸽为什么能替人们传递信息?还没等我解答,就有学生举手告诉我,他查到了这方面的资料,接着他从信鸽的体型开始讲到信鸽特殊的生理构造,全面地解释了原因,连我也不得不为之叹服。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有时甚至能自己自主找到一些材料来充实对语文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欣喜,感到学生的潜力是多么的大,他们的能力也不可小瞧!
由此可见,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抓住时机不断生成新的目标,并层层深入,鼓励学生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延伸到课外,让探究体验的美在平等民主的教学中不断生成!
参考文献:《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
《小学改革与实验》
此文在2005年武进区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