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爱芳
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学会选择”已成时代的需要,“注重选择”已成时代之精神。既然选择能力已成为人的重要的现代素质之一,就应当从小得到精心的培养。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从学习目标到学习方式,无一不是选择的结果;从“学什么”到“怎么学”,也无一不是选择的过程。因此,学习活动要多元化、自主化。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由的选择。
一、容许“伙伴”的选择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伙伴活动的时间会大大增加。习惯上,这些伙伴都是由教师指定。当然,这样可以体现一定的组织优势,但是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况自主结对、自由组合,在寻求伙伴上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权,学生收效也更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上的好朋友。课堂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好朋友,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共同研讨学习上的疑难,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无疑会促进他们的学习。
二、承认“内容”的选择
人们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总是围绕着目的,凭着个人爱好、阅读经验对读物实行选择性阅读。例如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提问:“诸葛亮在与周瑜立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是一个问域很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颇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力。研读时,学生可以就知天文、识人心、晓地理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仔细探究,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过程。交流时,允许学生挑选重点语句谈体会,如学生可以从“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体会诸葛亮早已知道三天后有大雾,也可以从“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来体会大雾的天气,以及诸葛亮早就知道曹操的多疑、不敢派兵等。教学时,如果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与教师的备课不同时,要纳入学生的内容,充分体现以学定教。总之,教学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只挑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慢慢品味;或只选择最令人感动、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几句话交流讨论;也容许学生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段落挑战自己,以满足个人阅读的需要,实现阅读目的。
三、激发“理解”的选择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课文语言的模糊性以及对事物的含义作多角度的理解等各种原因,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语句的理解,可以有自己不同方向的选择。只要不违本意,不造成谬误,都是可以容许的,不必拘泥于划一的答案。如《夜莺的歌声》一课中,有一段话:“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当学生讨论这段话的理解时,有的说:“我从这段话看出了小夜莺很机智,军官问他村子里有没有人,他却说了几只鸟,让敌人觉得他幼稚、不懂事。”有的说:“这里的麻雀、乌鸦、猫头鹰表面上指鸟,实际上是说村子里为游击队放哨的孩子还有许多——麻雀、乌鸦、猫头鹰等,这伙德国兵是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了!含有对德国兵的蔑视。”这些不同角度的理解,都应当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时时激发并表扬学生具有独特性的思考。
四、允许“作业”的选择
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时,允许学生在练习的数量、深度、形式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力,避免传统的“一刀切”的做法。首先,在作业的数量上应当有一个自由度。如学习生字时,可以这样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10个生字,请同学们回家认真地复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易读错的生字多读几遍,易写错的、难写的字多写几遍,直到你认为会写了为止;已经会的可以不写。这样,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选择决定,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其次,在作业内容、形式上,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这样的作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增长见识,形成能力。
此文获2003年武进区教育年会论文一等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