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怎样上好语文活动课
发布时间:2006-11-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金玉

怎样上好语文活动课

顾名思义,语文活动课就是围绕“语文”开展活动的课。既然是活动,突出的应该是“活”,在“活”字上做文章,以“活”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堂精彩的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础课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它不同于语文基础知识课,是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和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参与下,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智力、组织协调性的训练,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力,以增进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的一种活动。语文活动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群体性、自主性、活动性等。而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它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区别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标志。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主渠道,而语文活动课则提倡学生在活动中自始至终地积极参与和自主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运用课。今天从这几堂课中大家一定也充分感受到了。如果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比作是一个播种过程,那么,语文活动课就是一块让种子生长发育的试验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语文。语文活动课的实践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体现出来:

一、要从活动内容体现实践性。

1、要加强语言实践。语文教学是语言和言语的教学,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小学各年级的语文活动课,都要突出语言实践这一重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

2、要加强情感实践。通过借助诸如听音乐、学唱歌、演短剧、做游戏等方式来组织实践活动,采取形象感染、艺术熏陶、情感培养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悟性,谋求学生个性充分、健康地发展。

3、要加强动手操作的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侧重的是理解和思维活动,而活动课中,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各类的技能竞赛;各类板报;各类的造型和制作;各种与知识相联系的剪、贴活动等。

二、要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体现实践性。语文活动课形式生动活泼、组织灵活自由,可以兼容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样,如阅读欣赏、口语交际、表演品评、调查观察、语文技能赛等。要从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

三、把语文活动课的实践性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上好一堂语文活动课作了以下几点概括:在语文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动”是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己设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即时信息为内容,以实践性的特点,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活动课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这节课也是成功的。语文活动课一定要避免那种“尖子生表演”的场面。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当然,活动中应体现层次性,体现教师的指导,体现学生的提高,并不是说热热闹闹的课堂就一定是一堂好课,语文活动课应该区别于队活动,活动的过程中还是应该抓住语文课的特点,根据年级的特点、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来设计每个环节,每个提问,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老师们,你们根据以上说到的几点对我们今天的六堂课做一些评价。语文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创造才能的途径,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通过语文活动课,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这种课我们语文教材中没有独立编排,但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充分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我们平时语文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各种能力,以上是我讲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我们现在的课题,虽说研究课题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现在还是显得有些空洞,但对我们时代的要求、职称评定,对我们切身利益、各项调研验收工作等都是必须的,而且实际想想对我们的教学也是有帮助,是有促进作用的,对学生更是有益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我们这个工作都是必要的。“开发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探索”这个课题研究方案和中期报告我已经上传在我们校园网上了,对我们一年多来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个阶段性的小结,请大家抽空去看一看,了解一下我们下阶段的工作,很多工作还要全片语文教师的参与。各位老师,今天的活动就到这儿了,谢谢大家的参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