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
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但是,这一规定因为要考虑到全国范围,所以要求偏低,在当前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情况下,它需要未来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仅仅靠有限的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最能体现国家意志的新课程改革开始逐步进入轨道,其中的一个改革目标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它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在国家、地方、学校的管理下,发挥自己专长,以适应学生需要、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重构与开发各类课程。
马杭中心小学位于素有“织造之乡”、“菊花之乡”美称的武进区湖塘镇,采菱江的西岸,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校,武进是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而湖塘又是武进的经济文化中心,它是江苏省“百强乡镇”,“中国乡镇之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目前的湖塘地区,除了传统的纺织印染产业之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渐兴起,在湖塘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要求新型劳动者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信息素养,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湖塘地区经济腾飞的要求。
马杭中心小学多年来一直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新课程以来,学校更是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尤其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在信息技术教育上已经在武进区、常州市、乃至江苏省都创出了特色,在近几年来上级组织的各级信息技术竞赛中我校一直名列区、市前茅。在信息技术教育上,我们已经逐渐摸索出一些规律。
基于以上考虑,我校决定开展 “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建设的研究”的研究。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校本:“本”是事物的根本、根源,是主要的、中心的,是自己的方面。“校本”这一术语是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它的英文表述有“school-based”、“school-focused”、“school-centered”等,“based”、“focused”、“centered”的意思也就是“以---为基础、以---为关注的目标、以---为中心”。因此,学校的“校本”,在条件论上要考虑根据学校的现实状况、资源环境和发展需要,在学校实际的教育场所中;在方法论上,要主要立足于学校自身内在的自觉能动的行动过程,发挥主体作用,所谓“自组织”;在目的论上,要指向促进发展,满足学校本体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达成自设的奋斗目标。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三、研究目标
1、探索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建设的方法、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我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培训辅导的能力,提高普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培养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队伍。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方式进行学习、生活的能力。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具体为:以本课题研究为抓手,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提高我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名度,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四、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规划
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国家与地方课程计划框架内,把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研究信息技术国家课程与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差异,以此为切入点研究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防止与信息技术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对信息技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起补充作用,促进全面发展、充分发展,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研究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材的选取和编制。
(2)探索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模式,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3)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从工具性的角度而言具有通用性,可以在各个学科中应用甚至是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就要在其它学科在进行信息收集、处理、表达与交流时,可以有相应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予以支持,以此来强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知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解决现存的学科间分隔、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背离,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状况。
(4)探索开放模式的信息技术教育策略
开放模式的信息技术教育策略是指利用开放式的校园网络环境,以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比如,“2008北京申奥”电子队会等。主要使用我们按照以下的学习步骤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信息,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根据学习主题,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制订学习计划,小组分工;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相关网页和资源,并进行选优去劣的分析;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等;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5)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非常严密的知识系统,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考察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很难找到可以量化的标准,因此,将研究如何更好地对师生进行评价。例如,在常规的课堂观察、定期考核的基础上,开展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学生评比或竞赛活动,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等。我校是常州市青少年电脑制作俱乐部、武进区青少年电脑制作工作站,可以举办市、区级电脑制作活动竞赛,我们将定期举行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竞赛,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得到锻炼,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快乐。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
2、个案研究法
选择典型的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跟踪分析,辅以必要的辅导和咨询,使他们都能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发展,并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在这基础上研究和改进工作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2007年2月—2007年3月)
组织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
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明确课题研究分工,责任到人,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方案;
课题研究成员各自整理、收集有关资料,制定出本责任区课题研究任务的方案。
2、实验阶段(2007年4月---2009年4月)
举行课题的开题仪式;
请专家、学者来校作课题研究指导,提高教研能力;
课题研究成员组织学生进行问卷、座谈等形式的调查;
课题研究成员写出各自的调查分析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目标;
开展教育实验研究。
3、总结阶段(2009年5月---20009年12月)
组织研究成员在本课题研究调查分析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课题研究报告;
评选优秀研究论文和调查分析报告、实验报告,对课题研究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并与评优评先评职等方面挂勾。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缪宏亮 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副组长:蒋 华 负责材料分析,撰写报告。
成 员:沈小伟 秦 亚 徐亚洁 杨红霞 周小萍 杨筱艳 谢雯燕 金 玉 王华英 徐伟杰 白舜华 负责实验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