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对话长城与运河
——谈我教《长城与运河》
教材解析:
《长城与运河》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章,是一首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现代诗,吟诵这首诗歌,一股自豪感油然从心底升起,凝聚在胸口,让热血沸腾。阅读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了一次对话,这组对话是非常美的,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作为老师,是非常清楚长城与运河是用血泪筑成,然而遥不可及的它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忘却,是一种感谢,是一种欣赏,是一种享受……所以,这一课的学习,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再现情景在此环节相当重要,悠久的历史介绍也必不可少。 其次,这一课还给学生一种期待,那就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看运河,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虽然课本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供了两幅非常美的图片,但那空中拍摄其实也给学生一种期待,只有零距离的触摸才能将期待变为现实。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老师要用这两种期待来引导学生读,引导学生诵,因为学生的期待,才能真正的在自己的大脑中寻找、研究、珍藏祖先的奇迹。大声朗读、高声背诵,是实现这两种对话的最直接形式,最有效方法, 让学生用心与长城、运河对话,他们就会自动产生一种自豪。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那是非常人文性的,它与自然形成的奇迹不同,因为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的创造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只有在唾手可得的范围内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不同。
教学设计:
从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本首诗歌描绘的画面和讴歌的情感,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努力实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来建设开发和设计利用课程资源,创建一个涵盖“长城(运河)风景欣赏、长城(运河)建造史、课文欣赏、祖先创造人间奇迹欣赏(故宫、圆明园等)、网上交流”等内容的长江(运河)信息集锦。从而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多元的信息源,让信息多向流向的课堂教学成为可能,但是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本身不能产生教育作用,只有把它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才会发挥巨大的教育价值,而小学语文配套光盘为我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实现的可能。下面我就分四个板块来谈谈这一课的教学:
板块一:认识长城(运河),为建构新知做准备。
1.点击欣赏进入“长城(运河)视频”。让学生直观这两大奇迹,通过诵读“长城”、“运河”的具体描写部分,形象而生动的在视野中再现出它们的壮观与雄伟,为学生披情入文打下伏笔,做好铺垫。
2.点击信息超市进入“长城(运河)建造史”。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文章描写的这两大奇迹与学生的距离十分遥远,有了这一系列的详细解说,充满历史味道的字里行间,极大地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与长城、运河的生疏感。
板块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问题:
(1)在作者眼里长城和运河是什么样子?
(2)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3)精读课文,理解对长城的描写。
师:万里长城的奇异具体表现在那里呢?
再次大屏幕展示万里长城风景图,同时播放歌曲《长城长》(学生观看,相互讨论)
生:很长,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生: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生: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长城的雄伟壮观与男子气概。(点击“朗读”强化训练与对比练习)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语感。
板块三:读中领悟知识拓展
1.点击进入“课文欣赏”,自由朗读。
2.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从这些词句中悟出了什么?
感情朗读,表达、交流探究所得:点击进入“网上交流”,在交流区里进行交流。
再次点击进入祖先创造人间奇迹欣赏,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惊叹声中增强民族荣誉感。
板块四:作业
1.有趣的识字教学
进入三年级识字教学就显得不那么受重视,但是教师又深知它是教学的根本,无法忽略它的存在与位置,而小语教学光盘就把这项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起来。点击“写字”就能将每个生字无限量放大置于学生眼前,清晰的笔画铭记于心,使教师教得扎实,学生也学得轻松,将有限的空间放大。另外,学生们也更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青蛙博士的提醒。一旁的“电子字典”更是在“音、形、义”这几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尤其是运用方面,为学生做了周密的安排,恰到好处的范例。
2.学中玩,玩中练
语文中的练习一向是比较枯燥,学生感到头疼,整天与一大堆方块字打交道,单一无趣,而加入了小语教学光盘中的“小猴”,在它的带领下,巩固生字词、知识活用、词语积累就变得那么有趣而富有挑战性,与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一拍即合。
3. 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并在网上交流区里进行交流。开放式的学生互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依赖网络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教学反思:
其实教科书只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其中的一个途径,我们要把教教科书变成用教科书。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地引进相关其他资源,重视学科、生活、社会等之间的联系,冲破环境的制约,走出狭窄的天地。而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是告知,更应是学生的一种主动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一种体验、一种过程。你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实践新课程理念,发挥了小学语文配套光盘的优势,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师角色、教学过程、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悄然地发生了变化。
1.板块一让学生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对话,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为学生讨论交流表达奠定信息基础,创设一个特定情境。
2.板块二中,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画面,铿锵有力的歌曲,不仅巧妙地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力地唤起了学生的兴趣,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3.板块三以学生为主体,多方互动,同时教师转变了“课程即教材”的观念,走出文本的狭隘视野,应地制宜地建设开发,设计利用课程资源。如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让其更好地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凭借,可让学生交流更顺畅,学习更主动。
4.板块四,在此环节中,教师再次让学生与文本相关内容对话,并搭建一个能使学生表达、交流、欣赏的平台,让学生们尽情挥洒个性笔墨,做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这一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主要依赖于小学语文教学光盘这个坚强而厚实的后盾,使我与学生在走进历史长河的过程中一路坦荡,对话长城与运河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马杭中心小学三年级 张晓丹
2008年6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