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六月份教研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15-06-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管亚娟、孙莉
充满生机的课堂
——四年级语文教研活动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在这绿色浓得化不开、散不去的初夏,四年级语文第四次教研活动,在6月18日下午如期展开。这次教研活动由孙莉老师和周小萍校长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一、第二课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由孙莉老师执教。孙老师紧紧围绕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以读代讲,夯实双基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三大块。孙老师首先通过大量图片及介绍帮助学生从宋庆龄走进宋庆龄故居,再走进樟树走进文本。接着,进行了生字教学。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诵读,进一步品读樟树的枝干、树叶的外形和四季常青的生长特点,并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粗壮”、“稠密”、“发亮”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描绘出一幅樟树生机勃勃的画面。
第二课时由周小萍校长执教。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周校长以“宋庆龄舍不得樟树”为主线,贯穿整堂教学。她首先引导学生品读这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并抓住“无论……总是……”展开说话训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着,周校长引导学生默读第5小节,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抓住关联词进行拓展,体会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而且能驱虫的特点,让学生明白难怪宋庆龄“舍不得”它们。随后,把樟树和其他树木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习对比的写法。这时,周校长话锋一转,回到课题,再结合结尾,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通过补充大量资料,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也自然而然地点出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作者写樟树,实则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实则是赞美宋庆龄。带着这样的理解让学生练笔,情感得到升华。
课后,参与听课的各位老师纷纷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大家一致认为孙老师教态自然,教学目标明确,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年轻教师所需具备的语文素养。周校长的课则是一堂灵动又充满智慧的课,那激情的语言、如涓涓细流般渗透的学习方法、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