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几大关系
一、处理“小”与“大”的关系(学生与课程)
三年级学生“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却是个“大”课。它“大”在是个新课程,“大”在要求学生从小就应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诸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内容对孩子来说,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是比较陌生的。他们的能力行吗?学校的条件行吗?这个问题曾经一直困扰着我们。
通过一年多来的教学,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综合实践活动课无所谓大小,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都可以作为课题,
二、关于“扶”与“放”的关系(教师的角色转换)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教”,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 “教” 就是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尤其是课程刚启动,学生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态,如果完全放手由学生进行所谓的“自主选题”,事实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或家长的具体指导。制订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要“放”就必须先“扶”,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例如,在学生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供学生选择。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去研究,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确定的主题,并通过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做后,我们发现,自觉的同学乐于去完成工作,而不自觉的学生则有“形式”而无结果,未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这绝对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这时教师应该监督、参与和指导,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帮助解决课题生成后的具体实践中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入资料采集、收集论据阶段后,这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储备的最佳时机,这时的老师,则应“退居二线”了。
在活动中,应该注意:
第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一件事;老师的指导又使学生能够借鉴我们已有的经验,少走弯路,更快的享受成功。
第二、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发挥极至,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 “愿学→善学→学好” 的良性循环。但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老师应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筑起他们的人生之塔奠定结实的基础。
第三、课后要有反思。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做到“无则加勉,有则改之”,让反思为下一次课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
第四、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使生生互评及师生共评等评价方式,为今后设计出更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帮助。但老是“扶”而不敢“放”,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我们教师结合实际“扶”、“放”结合,最终达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勇于创新。目前看来,我们“放”的还不够啊。
三、关于“近”与“远”的关系(活动主题的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处处有题材,关键在于挖掘。不要认为活动就一定要到校外去,我们只要善于挖掘,生活处处是课程。因此,完全可以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班级——学校——社会”逐步展开。我们可以经常和学生进行交谈,从学生身边发现题材,例如: 四 4 中队《让废纸变成宝》这一活动主题的贴近学生生活,他们不但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而且提出了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大家从学校想到了家庭,又从家庭想到了社会。同学们主动收集各类废旧纸张、纸盒,而后集体送到废品收购站,他们还分别走入社区、企业发放倡议书,真正掀起了一股 " 合理利用纸张,保护生存环境 " 的行动热潮。
四、“新”与“旧”的冲突(教学方法的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要有新的师生观、新的教学观。如果教师还是不知不觉地老用讲授法,介绍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结果两节课下来,学生就兴味索然了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 “六段式”活动模式把活动分为六个基本活动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活动。以此来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习欲望。
(二)生成问题,确立方向。此环节让学生大胆提出关心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下,师生共同确定探究方向,生成探究的问题。
(三)明确方法,设计方案。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探究的方案,选择科学的方法,教师及时给与小组指导或个别指导。
(四)实践活动,探究新知。学生在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做好以后,教师组织学生实施探究,进行师生互动实践活动。第四个活动环节是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教师们提出了一些更新、更高的要求:活动怎样能源于教材,而又优于,甚至高于教材;怎样发挥教师的个性;活动怎样把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及学生个性培养结合起来。
(五)汇报交流,成果展示。学生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引进民主方式的评价方法,在交互式评价的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断进步。
(六)拓展创新。教师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开拓、创新性的应用。教师在此环节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拓展开来和创新,也可以为下一轮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五、“内”与“外”的关系(课时的安排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方位开放的课程,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不难发现,他们有时会情趣大发,恨不得一天课程都改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一节课分工查资料,一节课搞个小小的调查,一节课汇总讨论,一节课交流成果体验……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活动,就不可能完全预知某项活动的具体时间,这就与每节课 40 分钟的固定安排发生了矛盾。为解决矛盾,我们采取了系列课的方式来打破时间的界限 , 也就是把一个活动单元分成不同层次的几节课来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课时安排,保证学生充分活动。从表面上看,这样做活动周期长,不能让学生进行完教材上的每一个活动内容,似乎耽误了时间,没有达到训练目的,是一个遗憾。但是仔细想想:如果蜻蜓点水般的进行,势必影响活动的质量,没有直接体验就难以有认识上的提高。课一节一节地上,学生的认识水平却总是在同一个起点上不断地重复和徘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反之,一个活动进行得充分,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摸索出一些科学的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观念,他们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样,再进行下一个活动时,学生会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发展,所以从态度与能力的角度看,以系列课的形式完成活动单元的教学任务并没有什么损失。 当然 , 在课时安排上,是否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集中安排,如每周半天,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分工负责。这也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实际安排。
六、“寡”与“众”的关系(“单兵作战”与“集体协作”)
班主任,只是个召集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决不是一个教师就能全部包下的。刚开始实施时,总以为只是自己的课,不好麻烦人。但当学生开始自由组成活动小组时,才发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去指导那么多组。所以,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去问其他的老师、家长等一些人,只有教师间的集体协作,才能有高质量地综合实践活动课。另外,由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需要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新实践。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刚刚开始,我们目前所接触的只是其中一隅,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仅仅只是初步的。大量的实验工作还在后面等着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学习,大胆实践,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我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会每年上一个新台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