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中 秋 探 月
发布时间:2008-05-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许叶

——四(2)班“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许叶

一、活动背景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课《但愿人长久》,教学时间大致在中秋节前后。遥望浩瀚的宇宙,闪烁的星星和皎洁的明月总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激发起我们对自然奥妙的无穷兴趣和不断探索。中秋佳节月圆人圆,美丽的传说、古老的风俗凝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执着追求。因此我们在中秋节前的那一周选定了中秋赏月的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既可以从学生接触的现实生活中去开发,也可以以某一学科的某一问题为依托进行开发,还可以借鉴别人现成的活动主题和形式,关键是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和兴趣爱好,切合时机。初中综合实践课本提供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我们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一些活动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爱好和探索精神。

2、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了解一些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

三、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

遥望浩瀚的宇宙,闪烁的星星和皎洁的明月总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暇想,激发起我们对自然奥妙的无穷兴趣和不断探索。中秋佳节月圆人圆,美丽的传说、古老的风俗凝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少向往和追求。

本周时逢中秋佳节,我们一起来开展中秋赏月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布置任务

1、搜集资料

请同学们按下面的主题收集资料(可选择完成其中的一项或几项)

1)搜集有关月球的概况的资料。

2)搜集两则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与风俗。

3)搜集中秋咏月的诗词、对联、谜语。

4)搜集有关月球或中秋节的其它资料。

2、动手实践

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按照课本介绍的方法学做月饼,在中秋节带来学校和同学、老师一起欣赏和品尝。

3、科学观察

按照课本规定的日期,观察月亮的形状,画出这些时期月亮的不同形状图。

(三)实践探讨

任务布置下去后,绝大部分学生都很感兴趣,花了一周的时间进行搜集资料,总的来说收集到的资料还很丰富,既有月球的概况,也有中秋节的传说和风俗,咏月的诗句、对联和谜语,还有同学搜集了人类登月的资料,并对我国宇航员登月充满了热切的希望。

在交流时有一位同学介绍了嫦娥奔月的传说,还有一位同学朗诵了从语文书上找到的诗词,下面立即就有同学抗议说:“不行,这是课本上的”,“那是语文书上的”,使发言的同学很尴尬,我立即给这两位同学打圆场,说:“课本上的也行”,“语文书上的也可以”,使这两位同学渡过了难关。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教学常注重于“标准答案”,当学生在获得这些“标准答案”的同时,往往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他们常常会将自己的答案去和“标准答案”进行对照,看是否符合“标准答案”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一个国家的国民,如果丧失了创新精神和自信心,那么即使他们的基础知识是多么的扎实,这个国家仍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因此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自信心比单纯的使学生获取知识来得更重要。

有一位同学(以下称为甲同学)谈到了月球的形成,他认为月球是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另一位乙同学立即表示反对,乙同学的理由是“既然月球是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那么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而月球上没有生命,如果月球是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那么分离时必然会带着地球上的生命一起分离出去”。我对乙同学表示赞赏,问大家有什么看法(其实我知道很容易驳斥乙同学的观点,只要说分离时地球上还没有形成生命就可以了),不想甲同学立即提出了另一观点,他认为“月球不是地球的表面一块分离出去的,而是地球的内部一块分离出去的,而地球的内部没有生命,所以月球上当然也不会有生命了”,乙同学又表示反对,说:“如果月球是从地球的内部一块分离出去的,那么它必然会带走表面的一块”,这时我以为甲同学该是没有什么理由好说了,没想到甲同学又提出了一个理由“地球内部的一块从地球上分离出去时可以不带走表面的一块”,我大为惊讶,甲同学接着说:“比如蓝球,当篮球破损时它里面的空气从蓝球中跑出,空气并没有带走篮球的表皮”,乙同学继续争辩:“这不一样,篮球中跑出的是气体,而地球与月球都是固体”,至此甲同学才表示沉默。我虽然有理由继续驳斥乙同学的观点,但是对于月球是地球内部一块分离出去的观点从没有过耳闻,因此我以我向学生介绍我所知的月球形成的两种假说(分离说和俘获说)结束了他们的这场争论,并鼓励他们说:“不论是分离说还是俘获说都是一种假说,至于月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目前还没有定论,还有待于同学们今后的研究和探索。”

对于这场争论,究竟谁是谁非并不重要,月球形成的“标准答案”至今科学上尚未有定论,重要的是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这场争论过后,我曾看到过一个资料,观点就是月球形成的分离说中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内部分离出去的。

在交流中,有一位女生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听说月球总是以同一个面对着我们,为什么月球总以同一面对着我们”,说实在的我以前也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但是我知道月球有公转和自转,凭我是数学老师的功底用逻辑推理不难解答这个问题,我坦城地告诉学生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至于原因“我的观点是与月球的公转和自转有关,当月球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相同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使学生理解,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代表地球,又用一个实物代表月球,让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让月球进行自转,并使他们周期相同,让学生看清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当我演示完时我看到那位女生露出了一种怪异的微笑,我隐约感觉到了什么,问她是不是有意拿这个问题来考一考老师的,那位女生笑着承认了。

综合实践活动课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有些知识可老师也并不知晓,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一种挑战,对此老师也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当然“不知为不知”,有时也只能坦率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这并不是一种失“面子”的事情,处理得好可能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中秋节的那一天,每班都有几个学生做了月饼,并带来了学校。看着他们做的月饼,虽然制作粗糙,口味也不一定好,但是这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还是饶有兴趣地作了品尝。

四、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使学生了解了一些有关月球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体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活动对教师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也有促进作用。总结反思这次活动,我感到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1、综合实践活动在初中阶段是课程改革后新开的课程,这次活动是本学期开展的第二个活动,如何有效地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目前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从这次活动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分小组安排任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只是以每个学生为单位搜集资料,所以没有体现好学生的协作精神,也导致了交流时出现“冷场”的情况,因此在今后的活动中组织工作还有待加强。

2、就综合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说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同样的程度,综合活动的理念是促使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不论是任何学科都有后进生的存在,他们或是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或是在学习、活动中存在一定的惰性,或是在完成任务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后进生加以引导、督促和帮助,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进步能更大一点。

 附:学生作品

作品一:月球概况

半径:1738千米

平均自转周期:27.32166  

表面温度:-120 °C +150°C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与地球有着密切的演化联系。

月球表面有一层几米至数十米厚的月球土壤。整个月球可以认为由月球岩石圈(01000公里)、软流圈(10001600公里)和月球核(16001738公里)组成。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没有水,大气极其稀薄,大气密度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气密度的一万亿分之一。没有火山活动,也没有生命,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已经知道月海有22个,总面积500万平方公里。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较大的月海有10个。这些月海都为月球内部喷发出来的大量熔岩所充填,某些月海盆地中的环形山,也被喷发的熔岩所覆盖,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暗色熔岩平原。

月球上的陨击坑通常又称为环形山,它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陨星撞击的结果,二是火山活动;但是大多数的环形结构均属于陨星的撞击结果。许多大型环形山都具有向四周延伸的辐射状条纹,并由较高反射率的物质所组成,形成波状起伏的地形,向外延伸可达数百公里。

宇宙间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间的作用,其中所谓“潮汐作用”是重要的作用形式之一。由于地月间距离相对较近,这种潮汐作用更为明显。太阳系天体中,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为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2.2倍,并远远大于其它天体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由于月球的潮汐摩擦作用使得地球自转变慢,每天时间变长,平均每一百年一天的长度增加近千分之二秒。同时,由于地球自转变慢,使得月球缓慢向外作螺旋运动,目前月球正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样道理,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使得月球自转周期变得与其公转周期相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的。月球的这种自转,称为同步自转。因此,自古以来,人们看到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我们地球。

人类在开始记录地球史的时候,就已通过观测月球位置和位相来计时。通过对月球和太阳周期性运动的研究,使得古代中国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创立了历法。公元前300年,巴比伦的天文学者已能预报月食。

作品二:中秋习俗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还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四更鸡鸣。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 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品三:中秋楹联

1、明月几时有

   近年月更圆

2、八月中秋月近人

   朱雀桥边桂花香

3、国庆举国欢腾日

   中秋花好月圆时

4、国庆中秋齐欢过

   大港澳台共开颜

5、瑶琴一曲双声奏

   月殿三秋五桂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