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共同责任。但是,在履行这一责任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种种矛盾。其中最明显、最突出的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口径不统一。例如,父亲提倡衣着检朴,而母亲却把孩子打扮得美观漂亮;父亲管教严格,母亲常常放口护短;父亲打了孩子,母亲却当着孩子训斥父亲,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指着父亲似真非真地骂:“爸爸是个坏蛋。”
家长对子女教育要求不统一,会带来不少害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父母意见分歧会直接影响父母的权威性。儿童的一个普遍特点是缺管主见,盲目服务。孩子总是认为,凡是大人,特别是在他眼里有权威的大人(如父母、老师)的话就是正确的。权威性越高,他接受的程度就越大,反之,权威性越低,他接受的程序就越小。因此,如果父母意见有分歧,并经常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就容易损害大人的威信,并进而影响父母的教育效果。
其次,父母意见分歧会削弱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幼年时期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孩子在出现某一行为时,如果得到父母多次的一致肯定或否定,他们就会逐步认识到这种行为的正确与否,逐步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或中断这种行为,从而逐步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行为所采取的成态度不一致,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更难以在新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
再次,父母意见分歧会破坏家庭教育的效果。儿童有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他们会利用父母对自己的意见不一,对自己行为品质的态度不一,去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保护。倒台,当母亲指责父亲不该打骂孩子时,他就会扑在母亲怀里放声大哭起来,这不仅是因为他感到委屈,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这样做能进一步得到母亲的同情与庇护。父母意见不一,容易强化这种心理,使家庭教育大打折扣。
另外,父母意见分歧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的恶习。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指出,父亲对孩子的要求必须跟母亲对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亲和父亲对“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即使最合理的要求,在他们看来也会是暴力、强制,是对他自由、欲望的践踏。这样就会养成孩子任性、不讲理的恶习。
许多家庭教育成功的事例都说明,父母在教育观点、方法等方面的一致性,是教育好孩子的必要前提。列宁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有三条原则,其中一条便是父母一致的“不行就是不行”。比如,列宁的妹妹奥莉亚上学后,父母规定必须在一定时间入睡。但是,从小习惯于晚睡的奥莉亚开始时做不到。她不敢在威严的父亲面前求情,就在母亲面前撒娇。然而,慈爱的母亲对奥莉亚乞求的目光并不心软,而是坚持要她入睡。结果奥莉亚只能躺在床上,但她去故意睁大眼睛,自我作乐,母亲又要把眼睛闭上,并在旁边看着她入睡。坚持了一须时间后,奥莉亚终于养成了按时入睡的习惯。后来,奥莉亚回忆说,父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的一致意见,使他们感到是非明晰。便于他们行为明确性性和稳定性。由此可见,父母教育子女时意见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如何才能做到意见一致呢?
第一、父母要突破各自的“自是”心量障碍。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在子女管教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和争吵的父母,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对的,而对方教育子女的方法是错的。这就是“自是”心理。从这种“自是”心理出发,每逢在需要管教孩子时,由于看不惯对方的方法,就会造成龃龉和纠纷。这样,不仅使孩子在观念上产生混乱,是非不分,不知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同时由于父母教育孩子态度上长期不一致,经常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互相指责,吵吵闹闹,也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造成家庭的不团结,这种气氛也会给孩子心理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父母首先要突破“自是”的心理障碍。
第二、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另一方如果认为方法不妥,最好不要直接介入,而应当主动地避让,等事过之后,再找对对方谈谈,好好交换意见。这样,父母勾通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在实施教育问题上就不容易产生分歧和矛盾了。
第三,父母应学一点教育子女的知识。教育子女是一门学问。要把孩子教育成人、成才,需要作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点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这些学科的知识。有的父母平时放纵孩子,而遇到孩子有点错误,说打就打,说骂就骂,还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孩子;有的父母,虽然坚持讲道理不打骂孩子,但是,计道理的过程中却缺乏说服力,脱离孩子的心理接受水平,使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唠叨,这都是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的表现。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学一点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