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家长聚到一起谈起孩子,赞誉少,抱怨多。自私、没有自理自立能力、不跟我们交流——说到这些就会怨气填胸,满脸涨红,可是在抱怨之余,我们是否静下心来思考过:这是谁的错?
孩子的关爱感激之心哪儿去了
镜头一:父亲与朋友聚会10点多钟还没有回来,孩子坐立不安,一会儿趴窗往外望望;听到楼道有脚步声,马上跑到门前,透过窥视孔向外张望,“妈妈,你说爸爸能不能喝多了,摔倒在路上?”孩子心急如焚,给爸爸的朋友家打了一个电话,听说爸爸安然无恙地还在聊天,紧张的心才得以放下。孩子刚要入睡,爸爸进门大吵“谁让你打电话?大家正聊在兴头上,你这一个电话给催散了,扫兴不扫兴!”孩子带着委屈、困惑,讪讪地回到自己的床前。
镜头二:孩子吃着可口的饭菜,满脸溢着幸福。偶然间抬起头正与满面疲惫的妈妈对视,心里不禁一阵酸楚。吃完饭,他不是像以往那样,扔下饭碗就去自己的书桌前,而是急忙帮助妈妈收拾碗筷,抢着帮妈妈洗碗。“赶紧去学习,别在这儿偷懒。这儿用不着你,把学习搞上去比什么都强。”孩子愕然,悻悻地走到自己的书桌前发愣。
镜头三:放学回家,孩子看到妈妈躺在床上,扔下书包急忙跑过去“妈妈你怎么了?要不要看医生?吃药了吗?我陪你去医院吧。”“得得,你平时少气我点儿,比什么都强!”孩子噙着眼泪跑回自己的房间。
孩子本有强烈的关爱之心、感激之心,这宝贵的关爱之心、感激之心,却被家长不假思索的一声声斥责给扼杀了!
为了躲避斥责,下次他想打电话寻找你,也会拿起电话再放下;下次他想帮你减轻劳动负担,伸出去的手也会再缩回来;下次他想问候你,话到嘴边也会再咽回去。于是,你看到的是孩子对你熟视无睹的一张脸,你却没有看到孩子那颗善良的心被吞噬时所流的血;你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冷漠,却没有感受到孩子那颗关爱之心被撕碎时的疼痛!
如果我们做家长的首先重视的是孩子身上那份宝贵的关爱之情,就不会向孩子劈头盖脑地发火,而是送给孩子一张感到无比幸福的笑脸,献上一句由衷感谢的话语。然后告诉孩子,“是爸爸不好,没有及时给家里打电话,让你担心了。”或者告诉孩子,与朋友聚会几点钟回来不算晚,告诉孩子打电话带来的后果。孩子从此也会更加关爱您,以后他回家晚了也会及时给家里打电话,以免家人牵挂。如果我们做家长的既重视孩子的学习,又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就不会随意地误解斥责孩子,而是送给孩子看到她能够自理自立后的一份骄傲,孩子也会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后他会倍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自理自立能力,家里、学校的活会抢着干。如果我们做家长的能够控制自己,不感情用事,什么时候该说感激的话,什么时候该说批评的话,就不会逞一时之快向孩子抱怨,而是送给孩子一份感激之情,孩子会因此感到欣慰,从此他会更加体贴你,体贴别人,他也会从此学会感激。
孩子的自信哪去了
画外音之一:“你干嘛买这么多馒头?”“放学看你们都没回来,想节省点你们的时间。”“你傻呀,没看看咱家几口人,你买这么一堆什么时候吃完啊,这不是浪费吗?你呀,干什么能行呢!”
画外音之二:“你看看你,都多大了,连这点活都做不好,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什么不能干?那时我都撑起半个家了,可你,唉,真令我失望!”
孩子的自信是在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你给他鼓励,他就会坚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情,而且越做越来劲。多罗茜·洛·诺尔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学习的革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试验,请一些人来同做十道题,对一半人说“你们干得不错,十道题对了七道”,对另一半被测试者却说“你们干得不好,十道题错了七道”。然后,又让他们再解另十道题。结果在头一轮被告知成绩甚佳的那一半人确实有进步,而那另一半人则不如头一轮。由此可见,鼓励会使人变得更加坚毅,更有干劲,更有信心,或者会给人带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动力。而如果对他抱怨指责,表示不满意,他就会心灰意冷,越做越泄气。
当孩子帮家长做事时遭到批评、指责,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听到家长的叹息,感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失望。于是,就导致了孩子产生了自卑心理。做事情做得战战兢兢,总怕做不好受指责,被笑话;有了机遇,不能把握,总认为自己不行,不能胜任。恶性循环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不行!因而放弃。
如果我们家长能够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懂得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做事就不会苛刻地要求十全十美,而把孩子没有做好看成是很自然的事,不是指责,而是指导。
家长拿自己跟孩子比,更没道理。因为彼此生长环境不同,接受的锻炼不同,由此形成的能力也不同。过去家家户户孩子多,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家务事多,家长无暇照顾孩子,好多事情要靠孩子自己去做,慢慢地就形成了自理自立能力,所以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现在家家户户几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可谓无微不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的一切事情家长几乎都承包了,孩子哪有培养自理自立能力的机会?
是我们的家长剥夺了孩子做事情的权利,是我们的家长剥夺了孩子培养自理自立能力的机会。可当孩子学做事情时,反倒指责孩子能力差,不如自己,从而又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致使孩子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健全的人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人既没有自信,又没有健全的人格,可以说他就是一个精神上的残疾者,比肢体残疾者更可悲。因为光肢体残疾而精神不倒,信心不减,坚忍不拔,照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而自卑者,做事没有勇气,时时处处怀疑自己的能力,有机遇却不能把握,做工作没主见,这样的人怎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