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绅士风度、淑女风姿,是指人们的服饰打扮、言谈举止,重视仪容仪表、待人接物、人际交往讲究礼节礼貌。现在的孩子同样需要这方面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育、培养孩子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基本常识要告知
有的孩子不懂礼貌,不是他们内心不尊重别人,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尊重?不知道怎样才叫尊重。比如到别人家里去做客,有的孩子就觉得应该和在家里一样,可以随随便便地自由活动。其实,应该有所区别,至于区别在哪里,他们并不懂。比如:不要穿拖鞋和背心,衣着尽可能整洁大方,不要敞开胸脯;与人握手,不能戴着手套等等。吃、穿、行、坐、站、言、笑都是有基本要求的。父母要及时提醒,让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我国古代的某些礼仪规范当中,有许多还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比如“站如松、坐如钟”,比如与人说话,要目不斜视,比如女孩子说话要轻声细语,不能咋咋呼呼等。这些,如果我们教师、家长不告诉孩子,他们自然就不懂了。孩子不懂礼貌,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平时缺少基本常识方面的教育,并不是孩子态度冷漠、性格孤僻,更不是思想情感方面的原因。
二、示范最重要
可以想象,如果父母、教师平时自己说话总是高声吼叫,或者粗话满口,孩子会轻声细语、会彬彬有礼吗?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教师平时的行动示范是非常重要的。言教不如身教,有时,千教万教,不如自己的一个行动。比如问路,如果家长是这样问的:“喂,老头,到解放路怎么走?”那么,以后孩子单独问路也不可能这样:“请问老大爷,我想请你指点一下:到解放路该怎么走?”当然,高雅的气质,翩翩的风度,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训练出来的,而是要在长期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才能逐渐蕴含起来的,是一点一滴凝聚起来的。礼仪和风度,虽然表现在外部,但实际上是以内在为依托的,它建立于长期的内在积淀。想通过几天时间,突击培训,让孩子一下子有气质有风度,这是不大可能的。因而,父母、教师从小示范,一步步规范,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且把餐桌当课桌
英国家庭教育素有“把餐桌当成课桌”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我国的“餐桌教育”古已有之,孔子早就有“食不言,寝不语”之说,但现在很少有家长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一些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餐桌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最好时机。如告诉孩子吃饭时不要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可以入座;吃完后,要向长辈打招呼后才能离开;不要用手抠牙,大一点的孩子要学会使用牙签剔牙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