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我就如何与孩子沟通说以下几点:要讲究一个“信”字。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也要讲一个“信”字。说话算数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儿童心理医生林达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妈妈因为6岁的女儿不愿与她沟通,便领着女儿去进行心理咨询,结果发现原因是妈妈将女儿告诉她的“秘密”,在晚饭时不经意地告诉了家庭其他成员, 结果哥哥姐姐们以此来取笑她,从此她再也不肯对妈妈说什么了。可见,家长的“诚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发现是沟通的关键。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要善于思考,注重在谈话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发现孩子能够独立地讲述简短的故事时,要及时给予赞赏:“你讲得真不错!”孩子第一次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时,就应该称赞:“你真有主见,就像个雄辩家。” 要注意培养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一味地说教、指责,要“哪壶先开提哪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您沟通,还能提高沟通的质量。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共鸣,如孩子告诉您他在幼儿园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您可以称赞说,“噢,真棒,下次你会做得更好”;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如当孩子告诉您小朋友推了他一把,他非常气愤时,您可以说,“你很生气甚至想打他,是吗?但你不能这样做,你可以告诉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您可以使用“嗯”、“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表示您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不仅使孩子更乐意向您倾诉,也可以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条件信任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慎用批评。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扼杀孩子的灵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犯了错误的孩子,最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家长的批评最好从谈话开始,千万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横加指责,以避免孩子关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沟通。如果用“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好吗”之类的语言开始谈话,允许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讲完,并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帮助他分析问题所在,孩子不仅会自觉地承认错误,还会对您更亲近。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多赞美、少批评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要童心未泯。家长如果没有一颗童心,总是高高在上,就很难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沟通。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孩子游戏时,您可以与他一起游戏,一起比赛,使孩子觉得您是他的朋友和伙伴,沟通自然会水到渠成。要有耐心。有些家长过于急躁,常常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幻想着通过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幼儿的气质类型通常可以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容易型的儿童比较容易沟通,而困难型和迟缓型的儿童,由于情绪比较消极,很难对环境和父母及老师感到满意。家长如果失去耐心甚至情绪激动,埋怨、责怪甚至惩罚孩子,就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由此产生困惑、胆怯、逃避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敌意,亲子关系就有可能长期不和谐。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最后请家长们记住以下几句话: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