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而为,问心无愧——致家长的一封信
家长:
您好!
不止一个人说:孩子不爱学习、成绩不佳,原因很可能在于这孩子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子。因此,教师和父母应该先搞清楚孩子是否是“这块料”——也就是说,先确定了他是适合读书的,然后再提供帮助。“顺其自然”是儿童成长的最佳状态。
教师相信:家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认识有误而非推卸责任——想做“孩子进校,百事不管”的甩手派。这里,教师想就此谈一点看法。
为什么全世界的儿童都要在大致相同的年龄入学——从“读写算”开始学习大致相同的课程呢?
这是因为:在文明社会,在中小学阶段,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是一个人交流、学习乃至谋生、求职、发展的基础。所以,美国伟大教育家杜威认为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在文明的社会里,不具备阅读能力的人相当于未经开化的野蛮人。”
教师终年和学生打交道,所教班级非止一届,教师比家长更清楚绝大部分孩子不会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读书人,即以学术研究为谋生手段的人——社会也用不着那么多读书人;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将来,也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因家境和学力的原因,无缘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人的竞争很大程度为学习能力的竞争。我们怎能想象一个连起码的读写算能力都不具备的人,可以在未来社会有保障的过活?
教师努力的目的在于: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因为今天的学习,在将来能够自食其力、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进而因为具备了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而拥有充实平静的生活。
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更不要说儿童了。六七岁的孩子,谁愿意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学习?真正的“顺其自然”是听从儿童意愿,不想读书就不来上学。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无论你和他(她)愿不愿意,孩子都要在学校里度过12年——或者是9年的学习生活。
比成绩更要紧的是学习态度,而成绩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态度。
谁都知道学习是艰辛的,往往是枯燥的。所以,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往往是一个很早就懂得对生活持负责任态度的人——品学兼优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学生中也不乏因为资质和能力倾向的原因,勤勉却不能取得佳绩的孩子,其实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已为他们的将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谁都知道帮助儿童学习是艰辛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所以,唯有那些肯付出心力,关注儿童成长的父母才是负责的成人——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父母,而不仅仅是生物学和法律意义上的父母。
起始学段,儿童都需要成人的帮助。有人需要的多一些,长久一些;有人需要的少一些,很快就能放手。当你对于儿童需要置之不理的时候,教师的努力终因你那边的松懈而事倍功半。这样的孩子,学习大多是好不了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当家长对儿童持放任自流的态度的时候,怎能期望孩子是勤勉上进的——不扶自直的孩子确实有,但毕竟太少。
欠佳的成绩和他缺乏责任感的学习态度互为因果——孩子将越来越与我们这个积极上进的集体格格不入。因为在他那里,学习是任性的、负责任是痛苦的——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习的任务将越来越重,学习要求将越来越高,于是,整个学校生活将变得越来越不愉快。
人的心灵是一片田野,不长嘉禾就长野草。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让教师和家长担忧的种种倾向。
教育从来不是万能的。学生也好,家长也好,教师对自己的希望是: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世界充满竞争,成长充满艰辛。没有一个孩子是自己要求来到这个世界的,称职父母的标准当然不是培养出名牌大学的学生,而是——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教师希望学生好,家长更希望孩子好,基于志同道合的出发点,教师宁可响鼓重敲,把话说得严厉一些。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大家都在进步,如果孩子因为教师和家长心力不到而落在后面,使将来的学习越来越困难,我们应当深刻反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