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我的家庭教育观
发布时间:2010-06-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管敏

教育不仅仅只是学校教育,伴随孩子更早、更长、更深的是潜移默化地家庭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接受教育时间最长的老师,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对孩子地成长有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一、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自然地成长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过:“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人以前还是儿童。如果说我们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一种不自然的果子,没有成熟,没有味道,这种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人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缩短这个过程,便会造成畸形。在家庭教育观念中,父母应该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明白童年是孩子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是无法人为缩短的过程。一旦缩短这个过程,孩子本应享有的幸福和快乐,也随之而被剥夺。

1、给自己的孩子合适的定位

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自己的孩子总是与别人的孩子有着差别,可能优于别人,也可能不如别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应该先真切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现实状况,在完全相信自己孩子地前提下,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合适的定位,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地随大流,结果孩子辛苦,自己痛苦,得不偿失。让孩子充分地享有童年时期的快乐,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的礼物。

2、不拔苗助长,不给孩子额外的压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一句家长口中最时髦的话。于是,也是从这时起,孩子不再有童年,不再快乐。名目繁多的培训班、特长班,越来越早地教育,占据了孩子的童年,占据了孩子所有的时间,除了学习,孩子的童年几乎没有其它的词语。这实在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学习如同马拉松,起跑快慢,其实并不影响最后的胜利者,早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习,对高考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过早地让孩子在学习的重压之下,只能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之心,当一个人对学习不再有兴趣时,很难想象,他还能很好地学习,这也是不少孩子少时不错,后来却让人大跌眼镜的因素之一。

一个理智的家长,应当充分尊重自己孩子的童真,把孩子从过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孩子动手、动脑、动口,让孩子有自己的童年生活。在看似简单、天真的儿童游戏中,孩子正在经历着成长,经历着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孩子乐于学习

常会有家长困惑:我一直重视孩子的学习,也投入了很多,但孩子就是不爱学习。其实,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家庭中,缺乏一种学习的气氛。环境,能够改变人,造就人,因此,要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让自己的孩子在家中爱学、乐学、善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家长的重要任务。

1、父母要成为学习的榜样。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这任老师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在于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有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其实这里面便是一种父母的榜样影响在起作用。

要让自己的孩子亲近学习,父母自己就得成为学习的典范。父母不能指望自己整天娱乐、游戏、喝酒、聊天,而自己的孩子却埋头学习。多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远离无聊的游戏与娱乐,多看看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让书籍占据家庭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对家庭教育提出:“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家庭里要有一些藏书并且不断地充实它,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而且是为了家长也读读这些书。”

一个家庭,藏书的多少,直接反映了这个家庭的文化修养。一个有书、爱书、读书的家庭,必然是精神生活十分丰富的家庭,也必然能够造就一个有着良好道德修养、高尚情操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仅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多给孩子买书,与孩子一起读书,让好书占据孩子的精神世界!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曾说,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习惯是推动孩子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习惯从何而来?从生活点滴而来。一个孩子的好习惯、坏习惯,无不来自家庭中的无意识、有意识培养,所谓习惯成自然。而父母的习惯,又往往会成为孩子的习惯。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有意识地形成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感受到这种习惯,获得无意识地培养。同时,父母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从小开始,以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