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谅孩子的难处。
作为家长,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关心孩子的学业和成长,每时每刻都在尽责任,都在期盼着自己做好,孩子更好。但是,很多时候孩子不领情,不按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让我们感到很被动很困惑。为什么?可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忽略了孩子内心情感的体验,漠视他的成长规律。
不少家长起早贪黑包干孩子所有事务,大到拟定学习计划、督促检查作业;小到帮助孩子整理书包、端茶送水等等。社区里有一篇“华师一某家长群因为孩子洗碗引发的争议”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实这些事情孩子都有能力完成,但我们家长很容易就站到孩子的能力圈里。
家长以为这是对孩子的关爱,殊不知关爱失度就可能成为一种干预,侵犯到孩子的生活空间,有些孩子会对父母的这种行为表示反感,比如不让你走进他的房间,不让你动他的书包等等。就是因为青春期孩子特别需要心灵的自由,需要有他自己成长的空间。
面临升学压力,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大多是,孩子学习不自觉,成绩上不去,怎么办?性急的家长会想很多办法,比如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盯着孩子学;比如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培优班;比如痛心疾首反复唠叨,可是并不见得会有良好的收效。我不知道家长是否问过自己:我体谅孩子的难处了吗?
前一段时间放寒假,我一个同事小孩(初一),因为家里没有人照顾,同事就把孩子带到单位里。每天在办公室我都可以听到她吼孩子:你坐不了五分钟你就动,你给我坐回去。一会儿又是:一上午你就写了这么一点作业?你脑袋里都想什么了?再还有: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做,你傻呀?这就是母亲只顾自己在渲泄情绪,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想想孩子都12岁了,在众人面前这样吼骂,能不伤害孩子自尊,毁掉孩子自信吗?
其实这个里面有几个问题是值得家长反思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给过孩子什么?你要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很多东西是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锻炼和培养的,如果你只要孩子好好读书,其他事情你包办代替,包括陪她做功课,或者看到她做错题了,马上帮她指出来,批评她,那么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孩子的能力如何得到提升呢?她最后只会形成依赖,或者是破关子破摔。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你不再具备辅导能力的时候,孩子自己往往也不知所措了。
有很多孩子就是这样,低年级还好,高年级以后,妈妈搞不懂他学的课目了,孩子的成绩马上下降。
所以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当你觉得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你应该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先查找问题的原因。看看你自己是怎么做的,才使得孩子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现在很多人认识到,早期教育很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注意培养他的求知欲、探索欲和良好的习惯。
小孩子都喜欢游戏,很多东西完全是他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学会的。比如去年广东南海那个13岁神童,高考630多分的那个(呵呵,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他就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爷爷奶奶就是通过日常生活来教养他,比如上楼梯的时候,教他数数,做算术等等。这个过程中,爷爷奶奶不断对孩子的进步予以肯定,让孩子心情舒畅,所以越学越有兴趣。进步越来越快。
我儿子也是这样,三岁的时候就自己看安徒生童话,那是我从他一岁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在玩中学,只要带他出门,就指路边、广告牌等等上面的字给他念,慢慢他就学会了,一点不困难。一点不疲劳。对他来说,就是好玩。而且学到的东西展示出来,还能得到周围人的夸奖。
所以这个兴趣、注意力,不是说孩子上学了,家长才开始要求你,坐着一个小时候不许动,你写错一个字都不许。这样的话,孩子会觉得,他只要一动笔、一开口就有可能被你抓到错,而他“对”的一面你永远都看不到,那孩子得到的总是挫折感受,他哪里会有好的心情呢,情绪不好,更学不进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成绩不好,很可能是他的基础没打好,加上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差异,使得他和别的孩子差距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家长的心情越来越急,老师的耐性越来越低,这个过程中很少有人检讨自身教育方法上有什么问题,一股脑将责任推到孩子身上,怪孩子学习不刻苦,怪孩子懒惰贪玩,每个人都在对孩子定目标提要求: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好前途。
可是究竟应该从哪里入手来提高成绩?究竟应该怎样树立信心,一步一步追赶?很多家长自己心里也不见得清楚。
我们不要以为孩子不想学好,即使是最调皮、最叛逆的孩子,他内心也渴望被人肯定,被人赞赏。除了成绩以外,他身上也可能有很多优点,可是往往因为父母老师眼里只有分数,对分数的高度关注,让孩子身上所有的闪光点黯然失色。这对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举一个例子,汶川地震的时候,一个叫张帅的13岁男孩他的右手两根手指被砸断了,但他却忍着疼痛,用左手从废墟里救出了三个同学以及一个怀有身孕的老师。他一次次放弃逃生机会救人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人们称他为抗震小英雄。可是在地震之前,他却是一个大人眼中顽劣、叛逆的问题孩子。
这个真实的故事提醒我们反思,平时在用怎样的眼光看待孩子?只看缺点不看优点,给他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觉得真是个坏蛋了。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这场地震,这个张帅的命运将会怎样,我可以肯定,他永远也成不了人们眼中的“好孩子”。这是不是值得我们反思呢。
其实孩子们都有向好的愿望,都希望自己成绩优秀,讨得父母和老师欢心。可是学习对他来说有了难度,他一时半会跟不上,学得越多,掉得越远。这个时候他多么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因为他们学习得慢,最需要父母亲极度的耐心、同情、仁慈和谅解,来支持和爱护他们。
可是家长有没有体谅孩子的难处?特别是那些性急的家长,他可能只会焦虑、抱怨、指责,如果这样做确实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我无话可说,如果没有作用,我们是否可以换个方向,把我们那些负面的信息收起来,先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居高临下、只会抱怨和指责的家长。
首先要冷静接纳孩子的现状,因为他的问题不是他自己生来就有的,一定是与你的家庭教育有关的。现在学习上出现一些问题,我们能不能帮孩子查找一下是从哪里开始掉队的?能不能帮他从基础地方补起,能不能尽快地帮他树立信心。
有人也许会问,怎样成为孩子的朋友?特别是那些青春期孩子,有些家长根本不知道怎么与孩子交流,因为孩子会表现出一个很对立的情绪。这个与我们的教育观念,用怎样的语言艺术与孩子交流有很大关系。你如果抱着“老幼尊卑”的观点,觉得孩子就是该无条件地服从家长,那么你很难成为孩子朋友。
另外,中国语言是很有意思的,有时候就是同一个意思,你换一种语气,换一个词,可能在人心里产生的感受就截然不同了。举一个小例子。比如孩子对家长说:我的其他功课都还好,就是英语成绩差一点。那么这个时候家长怎么回应呢。一种家长是这样问的: “你还好意思说,不想想为什么别人学得好,你就学不好?”,另一种家长可能这样问“哦,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你英语成绩不优秀呢?”
大家可以在心里默想一下,这两种不同的问话,对你心理上产生的感觉有差别吗?哪种问法让你感觉更舒服。
是不是第二种?对,这两种不同的问话看上去只是换了一个词,在孩子心里上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第一种问话,聚焦的是孩子的问题所在,定格的是孩子存在的缺陷“你好意思说,不想想是什么原因别人学得好,你学不好”说明家长已经认定孩子的英语成绩差了;而第二种问法却是给孩子指出了一个目标“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英语成绩不优秀呢”优秀是一个目标,可以引起孩子积极地内心体验。所以我们和孩子谈话,就是要用这种方式,帮助孩子明确进取的目标,孩子看着自己的目标,远比看着自身的缺陷更加容易改变自己,更加容易激发内心向上的动力。
其实,我们骂孩子笨也好、懒也好,这些话可能并不是你本身想要表达的,你的本意应该是希望他聪明、希望他认真听课认真作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希望说出来,而一定要说那些破坏性的话呢,消极性的批评对孩子是残忍的,它会使孩子处于缺乏自我价值,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
话题好象有点扯远了,我其实更想强调的是,不要只盯着孩子分数的起落,要多体谅孩子的难处,我们要明白衡量孩子优秀与否,不是只有分数一个指标。
去年暑假,我儿子学校组织过一个心理学家讲座,请家长去听。那位专家就讲到一个案例,说一个从小就读书很优秀的孩子,高考的时候保送到北大,后来又到美国留学,师从全世界排名前三的一个物理学导师,可是当他博士毕业以后,他迷芒了,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好象一直以来都是父母老师要求他好好学习,他也是按照父母的愿望这么做的,但是这其中没有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想做的是什么。所以当完成父母的目标以后,他现在虽然也有外人眼里很体面的工作,可是他一点都不快乐,感觉不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前天看报纸,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人称“打工皇帝”的唐骏来武汉讲座,也提到这个问题,中国孩子从小就被告知起点和终点,随时处于考试状态,而到达所谓终点后,往往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所以中国孩子到美国后只能当群众。他预言中国五十年出不了诺贝尔。这是不是中国教育的硬伤?
我听到这些是很有些感触的,我想我们培养孩子,是要他成为一个独立自的人,而不是我们家长的附庸品甚至奴隶。快乐,才是我们要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人生路上,即使没有学业的优秀,还有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即使没有旁人的喝彩,至少还有我们父母的爱,我想,这样的温暖是会牵引孩子去快乐生活。
如果我们每个家长有这样的认识,这样的态度,我想孩子们就会轻松很多,幸福很多,我们的爱就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