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北京进入抗非典期间,似乎人的文明程度和卫生习惯突然提高。然而,非典过后,就有人“疮疤刚好就忘疼”,不文明行为故态复萌,时至今日,他们的行为依然是:
“膀”爷出门不穿衣,违规养狗耍赖皮。
对人咳嗽打喷嚏,随地吐痰扔垃圾。
野蛮装修闹邻居,鞭炮放进禁放区;
上公交车乱拥挤,不讲公德是陋习。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呢?
公德就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动。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
中国古人强调私德,古人所崇尚的道德,私德居十之有九。今天公德之所以应该受到重视,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大大分化,形成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相分的格局;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国家公民,必须生活在公共领域,其行为都具有公德的性质;是因为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公共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使道德冲突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是因为公德问题的严重性,已经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2001年1月到10月,北京18区县之一的海淀区就有7688人被狗咬伤。北京市注册养狗数为13万只,只有实际养狗数的一成多,在街道、公共绿地常见到狗屎狗尿,有的遛狗者把狗撒开,对群众威胁很大。2003年北京非典期间,一位女士把狗带进餐厅,狗在里面乱跑并撒尿,群众对此有所议论,她还强词夺理,不听劝告。这些违法行为到今天仍然在严重影响公众的卫生和公民的安全。由于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无视“限养”法规的养狗户目前不少,他们的不道德行为就不仅丢了北京人的脸,也是在全世界面前丢了全国人民的脸。这些不文明的养狗户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了恶劣的榜样,如果想培养高尚健康的孩子,确实困难。
讲公德的人才可能是文明人,这是做人的基础。少年儿童从小讲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生的发展都大有好处。
一个有公德的文明人,就容易与人合作,就善于与人交往,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非常有利。
一个有公德的文明人,还对自己的健康有利。古人说:“仁者寿”。这很有道理,一个善待他人的人,心理是健康的,心情是开朗的。而自私自利,不顾别人,损公肥私的人,心情是阴暗的,并不能真正得到幸福。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并用反证法证明,道德的不健康会实际损害身心健康。一个凡事有悖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其胡作非为必然导致紧张、恐惧、内疚等种种心态,实际会影响健康质量,削弱免疫力,导致疾病。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行为的规范和良好的风尚。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实际极为重要。过去的文革等极左运动造成的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其遗毒深远。要帮助我们的孩子正确对待社会上的各种消极现象,提高辨别善恶能力,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明确,我们提倡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也不反对个性发展。我们讲的集体,严格讲是指国家、民族的全局利益,不是小团体利益。
由于一些家长过于溺爱自己的独生子女孩子,现在不少孩子的弱点之一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愿别人为自己服务而不愿自己为别人服务;只愿享受权利而不愿为社会尽职尽责。如果不克服是很危险的,这样的人多了,对社会进步是个威胁。
家长的言传身教在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社会公德:
——注重仪表,维护尊严。追求内在的心灵美与外在的仪表美的统一。还要教育孩子懂得人格和国格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和自己的尊严。
——遵守公德,严于律己。这是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的基本行为要求,是社会生活中最起码的文明行为规范。此项内容要从小抓起,常抓不懈,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要提高孩子的文化教养,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做社会的主人。
——真诚友爱,礼貌待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文明礼貌要求。要使孩子懂得真诚友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心中有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礼貌的言谈、举止和态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