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后,我对于家庭教育的代表—妈妈和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教师二者之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为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清醒的认识到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要转变“孩子交给学校,一切吃喝拉撒睡全由老师负责”的陈旧观念。事实上老师已经代替家长尽到了很多大量的本属于家长应承担的责任。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家长如果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就可以保证孩子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能快乐的成长。而不良的家庭教育自然也会贻误孩子的终生。曾经看过一段辩论会的材料,其中有这样几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1一名学校老师要对多名学生关注程度不如家里2个甚至很多人关注一个学生!
2 学校的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重要!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再多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能造福社会!反而会危害社会!
举例:恐怖分子,能够做导弹,有知识但是危害社会 。
3不重视家庭教育的恶果:学生成绩起伏很大;和同学关系紧张;容易偏激,抑郁、早恋、攀比、暴力倾向!
4家庭是培养学生心灵的窗口,学校是培养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设想一下拥有很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因为心理问题发挥不出来。在大考时很容易就失败啦,不会成功的!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所以,做一个好妈妈,好爸爸,是我们家长必须做好的事情,不能失职,不要用“没时间、没能力”为理由,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要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其次,教育具有感染性,孩子和父母血脉相连,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都能心领神会。孩子就是父母的一个缩影,父母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左右着孩子的视线,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为孩子所效仿着。因此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做孩子的楷模和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
最后,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想,他们需要心理的疏导比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小学生对友情、亲情、爱情的渴望远大于对师生情的渴望。他们宁肯把教师当做朋友、哥哥、姐姐,也不愿意当成长辈。可以说所有教师对孩子都是负责任的,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绝对不少,但是投入的爱心远远不够。教师偶尔的一下抚摸,一句鼓励赞扬的话,都让孩子欣喜若狂这说明了什么,孩子缺少这样的爱啊。在教育舞台上演绎了14个春秋让我倍感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叛逆行为多么需要一个至亲至爱的人的理解与心理疏导,这远比教给孩子学识更为重要。现实生活中离婚率极度上升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人数增长,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一名家长,多么希望全天下的妈妈都能深切的认识到婴幼儿到青春期,自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如何提高家长的素质,转变家长的观念,更新家长的教育意识,办好家长学校,为孩子创造和谐家庭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既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家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会一如既往,做好每个孩子的“家长”,也会和家长朋友们携起手来,共同点亮孩子们快乐人生路上的盏盏心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