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社会的人生起跑线,孩子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修养对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至关重要。而小学生们缺乏对社会正确的认知能力和辨别,他(她)们现在所走的每一步对他(她)们一生的发展方向意义重大。然而,有一部分家长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误区”,这不免让人感到担忧。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小学生的成长极其不利。
误区之一:放任自流
实事求是地讲,就我们××市来说,在企业里面工作是十分辛苦的,时间长,任务重,收入低,生活圈子也相对比较单一。而大部分的学生家长都是在企业里面工作,因此,承担了相当多的压力。家长们的确是忙于工作(或者说是迫于生存压力),每天起早贪黑,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所以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了。再加上如果家里面没有老人去接送的情况存在,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有的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采取了“放任自流”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例如,早晨去上班之前,给孩子一些钱,让他(她)们自己外出吃早饭,乘公交车去学校。至于孩子吃的什么饭,食品卫生状况怎么样,路上的安全问题如何等一系列的问题,根本就不加考虑,统统由孩子自己去处理。
误区之二:一推了之
在我们××市,社会上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所谓“助教”。“助教”机构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一些家长缺乏照顾孩子时间的现实困难,在客观上缓解了部分家长的“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其正面的积极作用应该得到肯定。但是,凡事均有两面性,在肯定“助教”机构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欠缺之处也日益显现。最突出的就是某些“助教”机构,本身就不具备专业的资质,聘请的所谓“老师”水平不高,与“保姆”的性质基本相同。所以这些“助教”机构其实就是单纯地帮助“看孩子”。至于孩子们的学习辅导、心理疏导、个人兴趣的观察培养等根本就无从谈起。
误区之三:责任错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现在城市里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所谓“旅馆家庭”。即:家庭变成了晚上回来睡觉的场所。在“旅馆家庭”环境里面长大的孩子,性格方面往往出现一些偏差和缺失。甚至出现一些极端过激行为。通过了解,这些家庭的学生大部分是由爷爷辈儿的来看管。实际情况多数是“看不管、管不教、管不住”。家庭教育是一片“盲区”。在我所居住的小区,就存在着很多这样的家庭。爷爷、奶奶们一边“东扯葫芦西扯瓢”地说着家长里短,一边看着自己的孙子、孙女们尽情地玩耍,并且不时地大声呵斥甚至叫骂几句。试问,这样的“家庭教育”有何益处?还有的家长可能受自己文化程度的限制,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搞好“后勤保障”,将他(她)扶养成人,至于自己的孩子学得怎样,有什么兴趣、爱好、特长,统统不管不问。是学校的责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切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作为家长对于孩子没有具体的希望和要求。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就是“工作体面,能挣大钱”,思维简单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信奉“棍棒出孝子”,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当孩子迷恋与网络、游戏;看到考试以后的成绩单时;被老师叫到学校时;再加上学校里面开完家长会后,表现不好的学生往往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让家长会很没面子,继而恼羞成怒,回家后恶语相向,甚至把气撒到孩子身上,更有甚者拳脚相加。而根本没有反思一下作为家长究竟应该承担什么责任?长此以往,在孩子幼小心灵里,会造成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误区之四:新的“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
进入到市场经济社会以来,教育逐步成为了一种“产业”。特别是高等学校相继扩招后,大学教育逐步演变成了“学历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十分严峻。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家长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许多家长感到力不从心。毕业出来即使找到了工作,微薄的工资在城市安家落户也很困难,因此还不如“糊糊弄弄”上完初中、高中(因为属于免费教育),然后早一点走向社会打工赚钱。因此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热情不高,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助长了部分家长忽视了学生的家庭教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