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态度上说,很多孩子之所以有不好的写作业习惯,与其对写作业的认识密不可分。在他们看来,写作业是为了家长或老师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学习的额外负担,所以做起来没有积极性,能应付就应付,能逃避就逃避。要矫正孩子的这种态度,首先要调整孩子做作业的思路,可以根据他的兴趣,更新和丰富作业形式,比如可以先做喜欢的作业,而有的作业可以和同学边讨论边做;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理解写作业的意义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检查自己学习进展的程度。帮助孩子树立“我爱学习、我要学习、我会学习”的意识。
有了正确的态度,还需要有巧妙的方法。家长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帮助孩子养成或巩固其学习行为。比如,根据孩子的作业量,提出一定的时间限制,如半个小时或50分钟之内完成,并且告诉孩子完成作业之后的时间归他自己支配。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和紧迫意识,相当于制定一个预期目标,能够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如果孩子作业遗漏、丢三落四或不能如期完成,家长就帮助他设计一张作业自查表格,栏目可以有布置时间、作业数量、完成时间和检查结果等,相当于一张备忘录,让孩子自己进行统计或自我监督,连续一周表现良好就给予肯定或鼓励。如果孩子做作业精力不集中,就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注意力上。在孩子做作业时尽量不要干扰,撤掉书桌上的玩具、画片或吸引其注意力的物品,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要求孩子在开始做作业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为保持思维的连贯和流畅,要求孩子做作业期间不能无故离开座位,遇到不会的题目不要急于问家长,要先动脑筋思考,实在不会就暂时搁下,最后一起问。另外,除非孩子习惯极差,没有起码的约束自我的能力,尽可能不要陪读或监视,这样做一是容易干扰孩子的注意力,二是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或敌对心理。
这里有几点非常重要:一是爱心与包容,家长不要轻易用极端的言辞指责孩子或扣大帽子,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引起孩子反感;二是坚持与耐心,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关的心理学试验表明,至少需要21天,一个行为才能稳定下来。所以,不懈坚持、适度鼓励和合理期待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