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做一个鼓励型的家长
发布时间:2011-05-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刘洁
鼓励,是为了建立个人良好的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强调个人的潜能和给予正面认可的一种过程。在孩子进入高中一段时间,开始遇到各种挫折时,父母可以通过正面的鼓励,对他们潜能的认可,让他们恢复自信,坚信自己所可能拥有的任何能力,坚信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哪怕经受更多的失败,总会变得更好,总会获得成功的。
鼓励型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重的基础上的。鼓励型的家长能以接纳和尊重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成长条件,他们在向孩子提出进取要求和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障碍时,更多地是从正面的鼓励、肯定和引导,去鞭策孩子,而不是用贬损式的、带有负面情绪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如果孩子总是无法令父母感到满意,总是受到别人的蔑视,他就会形成“自己是不行的”这样的自我评价,形成自卑。孩子个性、兴趣、特长各异,如果家长持过于“完美主义”的要求,就会使孩子陷入失败感中,损害了自尊,变得绝望。
因此,鼓励既能保持孩子的进取信心,又是维护孩子自尊的有效方法。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一段时间后,由于环境转换中引起的种种不适,除了极少数幸运者外,大多数人在学业、表现或交往、处事上都会或多或少地体验过失败。人不可能没有失败,这可视为对成长中的孩子的一种锤炼。家长的责任在于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从并不顺利的成长中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挫折中建立起自尊和自信。
人难免有失败。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失败往往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对失败所持的不正确态度。
每进入一所新的学校,每升上一个新的年级,每一个新学期开学,每增开一门新课,每翻开一个新单元,每转换一位新的教师,甚至每一次考试或测验,同学间的每一次竞赛,都可能成为一些人的转折点。有的人往往因一时的不适或失利,便垮下去了,从此一蹶不振。在教材明显加深、科目增多的高中阶段,往往有不少人在初始阶段一下未能适应,没拿到高分,从此便厌恶甚至害怕了某些科目。有的人平时成绩并不很差,一次测验或考试考砸了,榜上那排名一下拉下来许多,就从此非常紧张,越战越怯,渐渐真正成了学习上的后进生。
失败,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失败。通过失败,自我意识较弱的人会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某些方面的条件和能力,从而导致不断的失败,而最终走向退缩、放弃,向命运举起了白旗。
在挫折和失败中退下去的人潮中,总是有许多人迎上去了,崛起了。这样的事例,无论古今中外,还是就在我们的学生之中,都随时可以找到。
鼓励型的家长在孩子处于沮丧、失败时,应给予孩子信心上的支持,为孩子创造一些走出失败的条件,保护好孩子的自尊自信。
1.保持尊重、接纳的态度

    鼓励型的家长会避免将孩子与别人做攀比。他们不会使用贬损的、奚落的否定性语言去伤害孩子,比如抱怨孩子为什么比不上别人。在孩子失败时,会以理解、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实际情况。孩子努力了,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孩子努力了,但失败了,也不简单地去责备,而是肯定孩子所作的努力,鼓励孩子重新振作。对孩子的一些失败保持中立的、冷静的态度有时也是一种鼓励。考试考砸了,有的家长只是平淡地说:“许多人在高一时都有这样的经历,坚持下去就会好的。”一句话就能消除孩子许多沮丧抑郁,重新获得自尊自信。
2.给予热情、有效的帮助
鼓励型的家长在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去实现目标的同时,也非常策略地在孩子陷于困境时给予热情、有效的帮助。可以说,即使看上去最满不再乎的孩子,在拿到令人难堪的成绩单,或在某项评比中发现自己落伍时,都会有过不服气、暗下决心要改变现状的时候,只是因为多次下了决心,或方法不当,或缺乏毅力,或目标定得过高,或其他原因,在多次努力都失败后,才变得沮丧、消极、自卑,最终变得放弃、无所谓起来的。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成人施以援手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恢复自尊自信,获得成功。人不怕偶尔的失败,最怕的是连续失败,又无法挽救。有人做过一个梭鱼吃小鱼的实验。实验者把梭鱼与小鱼放在鱼缸里,用玻璃把它们隔开。饿极了的梭鱼每一次扑向小鱼都被玻璃挡了回来,这样反复多次,梭鱼终于绝望,不再扑食。实验者撤掉玻璃,梭鱼也不再扑食。最后,梭鱼饿死在自己的食物——小鱼旁边。如果一再努力都无法摆脱困境,这种“习得性的失助感”就会使人放弃努力,从此不可救药。
因此,对孩子的努力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如帮他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失败原因,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条件,调整目标难度,……即使仅仅是给予孩子一点爱的表示,如让他知道父母在关心着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走过这段艰难,这一切都能给孩子极大的鼓励。最忌讳孩子在连续的失败后回家还要面临没完没了的责骂、奚落。
3.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成功是由当事人本人的努力创造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由教育者创造的。在同样的结果面前,可以令人欢欣鼓舞也可以令人沮丧得抬不起头来。如前面举过的例子,考了三科70分三科90分,以欣赏的态度赞许了孩子90分的成绩后,对70分的科目提出努力要求,孩子就有成功的心理体验;撇开90分的三科,只揪住70分的科目不放,“你看看你看看,没有一次令人满意?”、“你怎么就不能少出点错”、“我看你的偏科是没治的了”……,在这样的责备下,孩子能不充满失败感吗?
成功的体验还在于观念上的改变。要给孩子自信,鼓励型的家长会引导孩子去领略无处不在的成功喜悦。如在大众面前顺利地作了三分钟的发言,球赛结束前三秒钟仍作了最好的发挥,考试因审慎而多得了几分,在家里整理了一回内务,晨跑延长了500米,又长高了两公分,做了一件不求回报的好事,顶住强烈的诱惑自觉地关掉电视机,给父母亲笔题写了生日卡,……甚至,在失败和错误的结果中,都能有成功的体验。所有的科学家都曾在失败的实验中发现过希望所在。只要珍惜和接纳孩子的每一次努力、每一点成功,孩子就会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挑战。
成功的体验还来源于对近期目标科学、合理的设定。对于每一个青少年来说,我们都要求他们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和追求,但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又必须按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接近。递到面前来的食物没意思,仅经过无数次扑食仍无法得到的食物也太不现实。有句流行的说法,说是要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就是说要让孩子付出了努力后能看到自己的成果。开始跳得低一点,成功了,自信增强了,再跳高一点。不断的成功使孩子跳的高度不断增加。帮孩子设定一些通过努力有把握成功的短期目标。如果过去对孩子期望过高,就应作适当调整。经过奋斗获得的胜利能改善孩子的失败心绪,恢复自尊与自信,从而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