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庭教育的七大误区
发布时间:2011-05-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刘洁
一、分数教育
应试教育把分数看成几乎是唯一评价学生的标准,它也是评价老师教育效果的标准。这种分数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必然为父母树立了一个盯着分数不放的观点。孩子考了好分,父母荣耀,考试分数不仅成为孩子的命根儿,而且也成为父母的命根儿。
有一位母亲是老师。她的儿子考中学没考好,这个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错,在班里总是前五名以内,没想到中考时数学错了两道题,一下子总分就掉下来了。知道孩子分数后,这位母亲心里非常难过,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她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过去每当有人问起孩子考试成绩时,心情非常好;而如今碰到楼上楼下的邻居,人家问起来怎么说呢,这件事竟难为得这位母亲一个假期基本上没有出门,非出门不可了,或很早或天黑出去,想尽一切办法来回避别人。她还做了几手准备,如果别人面对面向起这件事怎么办,怎么遮掩过去。
我是不赞成“高分低能”说法的。存在几个高分低能者那是有的,但不能笼统地、一般地讲高分低能。高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反映能力水平的。就说应试教育下,你死记硬背,也能反映记忆能力水平,何况我们现在考试也不能说全部都是靠死记硬背,不能这样讲。我们现在的考试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现在考试的分数反映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把分数看得太重了,这才是问题的要害。当然还要改考试的方法,使考试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实际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是按照这套考试模式进行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越高,那就是高分高能,那必将是高能高分。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说家庭教育包括做人教育、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由于我们的父母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分数教育上,因而对做人教育、个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教育忽略了。
二、重智育轻德育
多少年来,我们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从小让小孩多识几个字,多背几首唐诗,会算几道数学题,认为这是最为要紧的。
我个人看法,很小的孩子教他数数、认字,并不在于教会数数和认字的知识,而在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励和启发孩子的思维活动,培养孩子好学的习惯。
看到孩子会背几首唐诗,会说几句英语,就误认为孩子的智力超常,这些都是误区。智力超常与否,不能以知识掌握的多少来确定,而主要看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看孩子其它智力要素,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来判定。
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教育。
我们现在家庭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很差,孩子对长者说话没大没小,甚至顶撞父母,待人接物缺乏应有的礼貌。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造就千千万万的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发展创造力,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需要有对社会负责和对社会发展有高度适应性的劳动者。那些个性上唯唯诺诺,遇到困难退缩,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是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三、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为了孩子能茁壮成长,我们的父母不惜金钱为孩子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和营养品。
可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关心不够,教育不够。有一些家长对什么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不清楚,孩子明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却不往那儿去想。
有的孩子脾气非常暴躁,经常如此,这应该属于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父母认为就一个孩子,独生子女,脾气坏一些也可以理解。他们不懂得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对孩子心理健康会是很不利的。
父母不惜金钱给孩子买大量的教辅的书,但是据我调查,大部分家长很少为孩子购买心理健康读物。他们本人对心理健康也是认识不清,至于怎么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措施很少。
据我们的调查,32%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大部分是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轻度心理健康问路可以自行恢复正常,如果进行心理调适恢复得更快,不必太担心。但毕竟是存在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了。
四、重言教轻身教
“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古训,是我国传统家教的重要经验,很值得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发扬光大。目前有不少的家庭教育忽视身教
,有的甚至只是重视言教,这会产生负面效应。
现在的父母都渴望孩子学习好,将来能考上大学。因此,父母一再叮嘱孩子要好好学习,
可是自己下班回来就看电视,一看看到十二点;或者一到双休日,家里来人玩麻将,一玩一整天,抽烟把屋里搞的乌烟瘴气。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不受到影响吗?
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自己却不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亮时强行通过。我就见过这样的事,孩子说:“爸爸,红灯。”可爸爸说:“没关系,走,要不等到什么时候?”这样你平时对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被你的行动全抵消
我们教育孩子要讲文明礼貌,可是我们有的家长脏话不少,孩子在你身边生活,你说的脏话会通过模仿、感染等心理机制传给孩子,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五、赶浪潮忽视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学习情况不同。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品质不同,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在既要重视共性教育的同时也要因人而异重视个性教育。目前,家庭教育中也存在着忽视个体差异的现象。我们有些家长看到别的孩子到奥林匹克班去学习,不顾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硬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去奥林匹克班学习、一位孩子的家长跟我讲,他的孩子的语文学得不错,作文挺好的,但他觉得孩子的数学成绩一般。他希望孩子的数学在班里考试也成为校校者。这位家长与数学老师也联系过,数学老师的意思是把基础打好,不必去奥林匹克数学班学习。因为学校的数学教育大纲是按国家的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这位家长犹豫不决才找我来咨询。我说:“如果你的孩子在数学方面有特长,在班上做数学题没问题,精力过盛,为发展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是可以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班去深造。但是对数学成绩一般,对数学没有特殊兴趣的孩子应该把现在老师教的学好,把基础打牢。应该通过平时对数学的学习,培养数学方法和数学的精神。”一部分家长赶浪潮跟风,不顾自己孩子具体情况、强行要孩子参加这个班、那个班,致使有些孩子对学校老师教的东西也没有学扎实。这样会降低孩子学习的兴趣。
市场经济环境助长了从众心理现象,特别是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广告对从众心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上我们提醒家长要警惕从众心理的驱动而盲目地效仿别人的家教方法
六、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一让家长对在高中念书的儿子说,“你每次考试每门课都得在80分以上,这样你才能确保年级排列百名之内。你高中三年都能保持排名百名之内你就保证能考上重点大学。”
可是有一次这个孩子期中考试考了73分,他父亲就大发脾气,因为对他来讲考了73分是失败。依我看来,这个孩子一门课没有超过80分而是73分,不算什么,是正常现象。我们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成,样样都出人头地,这只是我们的愿望,实际情况不可能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比较普遍忽视抗挫折的教育,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失败就垂头丧气甚至寻短见。
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失败的时候,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人们正是在克服种种困难,克服种种自己的心理困扰之后才能做出重大成绩。成绩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而是要花费心血,是要经过艰苦的劳动和奋斗才能取得的。要教育孩子懂得世上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
一个同学在班里考试排名中等而没有进入前十名,自己心理压力很大,感觉是个很大的失败想休学,家长也同意孩子休学一年。
硬要孩子以进入前十名为成功的目标,孩子考试名次居班里中等,却同意孩子休学一年。我觉得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
七、重视认知忽视实践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重视学生掌握文化课,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实践能力训练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反映在家庭教育中,就是重视孩子念好书,学好功课,忽略孩子的动手能力,忽视对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位母亲对我讲,孩子功课那么紧张哪还能让他做家务劳动。功课做好了能考好分数,家务劳动做再好也不能帮助考得好分数。这位家长的这种认识从表面看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从深层认识来看,从小缺乏实践能力、自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会使孩子的智力结构的发展不平衡;孩子智力结构的失衡会造成孩子掌握知识存在问题,会消弱孩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削弱孩子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应该说社会发展,高新技术的进步,为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提供了空前良好的条件。在玩电脑当中、在拆拼积木的过程中都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问题在于我们很多父母没有看到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没有正确加以引导。来来世界的飞速发展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是像有些家长说的那样只要脑筋灵就行,光脑筋灵还不够,还得把好的想法好的思路变成实践的东西。从智力结构上看,把科技成果转变成社会生产力,靠的就是实践能力;缺乏实践能力,我们的研究成果只能停留在展品阶段,产生不了实际生产力的作用。
有的家长说,等孩子大了吧,等他上了高中、大学再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现在孩子太小让他多干事多动手舍不得。人的操作能力也好,认识能力也好是在实践中锻炼来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要从小抓起。当然,具体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孩子实际能力的发展。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