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纷纷论核心 万人归来话素养——杭州行有感
发布时间:2016-03-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华
3月21日至3月24日,我和白舜华、陈春明、李亚老师一行四人,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参加“千课万人”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专题研讨”。自从2014年教育部发文提出各年段、各学科要研究制定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教育界激起了一股研究“核心素养”的热潮。各路专家众说纷纭,争论不断,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更是摸不着头脑。带着这些疑惑,我们来学习与思考。
本次活动一共安排了7个专家讲座,都是3小时左右的大报告,各位专家轮流登场,对我们的头脑进行轮番轰炸。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收获最大的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审议组成员孙晓天老师的报告。
孙老师明确的指出:核心素养就是要做减法!要把非核心的、非必要的东西去掉,制定核心素养体系,实质上就是“减负”。我们要回到教育的本质来看待“核心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甚至说没有期限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要忘记教育当中最亘古不变的一个内容,即学生的学习是什么?他成为一个人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核心要素什么?我们需要理解核心素养是什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的一些核心价值、态度是什么,这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现在全球的一个趋势是各个国家都在推出统一的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就数学课程标准而言,一些国家明确提出了数学素养,还有的国家提出的是“关键能力”。
孙老师认为:素养是能力一个必备的基础,数学核心素养是公民必备的数学品格,成功生活必需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有以下几个特征:1.必备的数学能力,这是作为公民必备的数学底线,是必要条件;2.核心数学素养是各种数学能力的一个集合,而且是不可替代集;3.核心素养一定可以普遍迁移广泛辐射,终身受用。虽然学了数学,但后来可能很多知识都忘了,留在你的脑海里那个东西大概就叫素养;4.核心素养不能通过灌输,而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中养成。所以数学素养要真正变成学生的“素养”,一定伴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至此,方不虚此行也!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