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特别的孩子,特别的关爱
发布时间:2014-01-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余京艳

 

一、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毕某某   性别:男   年龄:8
毕某某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小毕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常常出差在外,由爷爷、奶奶照料他的日常生活。两位老人疼惜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他娇宠溺爱,千依百顺。平时小毕学习拖拉,作业经常不做,字迹马虎邋遢,成绩处于班级下游,由于爷爷对其母亲的偏见,灌输给小毕的都是母亲不好的一面,造成孩子对母亲非常疏远,甚至对立。
二、诊断分析
1、离异家庭子女对自己的态度极为消极。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担心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因此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一方面显得自卑,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又显得非常固执,即使做错了也不感到羞愧。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表现,实际上正是离异家庭子女在性格自我态度特征上的两极化体现。同时,离异家庭子女也容易自暴自弃,缺乏发愤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具体表现为分心、畏缩、懒散,甚至害怕上学,学习有困难,有始无终等。
三、辅导过程
㈠、对案主的辅导
1、润物无声,给予更多关心与鼓励。
    鲁迅先生有一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与爱心,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老师注入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而此时的小毕就如快风干的土地,急需爱的润泽。小毕的作业错了,我不厌其烦,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生病了,我给他倒水,提醒他按时吃药;本子没有了,我及时为他送来学习用品……我努力做到在生活上关心他,精神上鼓励他,引导他正确看待自己,把握自己。
2、捕捉亮点,点燃自信的明灯。
   只有充分挖掘离异家庭子女的积极因素,才能更好地以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从课上反馈看他的朗读非常好。我立即抓住这一“闪光点”大做文章。在我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参加了庆祝元旦的汇报表演。他快乐得如同一只小鸟,增加了自信。
㈡、与案主家长及同学的沟通。
1、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单亲家庭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更是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我联系了他的父亲,开诚布公地和他谈了小毕身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他们教育子女的不妥之处,希望他们平时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使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小毕在家、在学校的表现及点滴进步,多听取孩子的意见,多抽出时间陪孩子,不要过分呵护、溺爱孩子,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对待孩子母亲的问题上,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灌输母亲的负面形象,要让孩子和母亲多接触,母爱是无法替代的。
2、创设良好班级氛围,感受集体温暖。
   良好的班级集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班级里,我首先要求班干部主动接近小毕,在学习上帮助他,课余时间,多动员小毕参与他们的游戏,让他感受到同伴的友爱和帮助。其次,开展丰富的活动,鼓励他参加到活动中来,让他在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主动融入到集体中来,在集体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
四、从心理辅导和教育过程引发的几点思考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爱孩子”。爱是教育的源泉,有了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会追求卓越和创造的精神。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可怜的,不幸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作为“灵魂的工程师”,理应用高尚的情操、真挚的情感来感化他们,尊重、关心他们,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上改变,转化。
2、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品德问题对待。
     作为一名班主任,工作一定要细致,千万不能把学生作业经常不完成,爱顶撞老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不好的现象统统归结为学生的品德问题,班主任的工作实效有时取决于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3、要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对学校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反其道而行之,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因此帮助问题学生重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校教师、家长要树立合力教育的意识,帮助孩子跨越成长的“坎”,提高心理素质,迎接新的生活与挑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