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贫困生转化案例
发布时间:2013-06-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邹寒琴

 

学生小雨,男,8岁,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差,平时爱玩,上课不认真听讲,自习小动作不断,搅得四邻难安,课后不做作业,对学习漠不关心,并时常伴有不良行为发生,对教师的管理还时常产生抵触情绪。据班主任反映,该生家庭经济条件很好,是独生子,父母对其期望值很高,其智力水平不错,有一定学习能力,但教师和家长多次说服教育、引导,均不见效。据该生家长讲:“由于自己平时工作很忙,一听说孩子不学习,还违纪,就挺生气,认为这孩子真不给父母争气,回家后,我们不是责怪就是打骂,反正没给孩子好脸看。无论我们怎么说,怎么管,这孩子就是没长进,我们家长也实在拿他没办法。孩子原来养成的不良习惯,学习一直跟不上,还经常违反纪律,也给老师找了不少的麻烦。”对该生的教育,家长和教师都感到十分头疼。
就象学生小雨造成学业不良的原因一样,造成大量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因人而异的。在一个学困生身上往往有几种原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困生的原因必须做认真、科学、深入、全面、综合地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在某一阶段对学生学习发生强烈影响的主要原因,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克服学业不良的手段,集中解决造成学困生学业落后的主要矛盾。
针对案例中导致学生小雨在学习上形成困难的原因,要使其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我认为,结合新课改的实施,学校教育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必须为其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该生的管理和教育。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学生观,正确对待学困生出现的问题。
要转变学困生,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必须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在教学中,一切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出发,强调和实践交往、互动、交流、沟通、共享、共生、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和提供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条件。在管理上,必须做到以“学”论“教”,而不是以“教”论“教”。
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造适合于学困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条件。
如果学校不能促进学生适当地学习和保证学生有所进步,学生必然会在离开学校后拒绝学习,而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应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学生小雨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如果我们实施适合于他学习的有效的个性化教学,为其继续学习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辅导条件,就有可能为其转化和进步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这样,也会进一步防止该生在学业上的再一次失败。
三、努力为学困生进步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激励其不断进步。
一方面要在班内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要求全班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交往中,要帮助、关爱学困生,在班内建立一种团结、互助、和谐、向上的人际氛围,在良好的班风和班内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在同学们的团结互助下,使他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平等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其主动发展。
 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激励学困生形成支持个人进步和发展的外部动机。另一方面激发学困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如:学困生小雨可能对某些活动或某些事物、某些方面有内在动机,我们就可以采取把他感兴趣活动或事物与学习联系起来的方式,使之产生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促使其主动学习。
通过对以上案例中学生小雨的分析,我们不难透视出对大量学困生教育的对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新的课改理念,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就一定能够防止学困生的大量产生。同时,只要我们转变评价观念,积极实施多元评价,就一定能够促进每个孩子主动、活泼地发展,也一定能够为每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认为,只要老师在思想上重视学困生的存在和转化工作,在教学中对学困生倾注更多的爱和热情,在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减少学困生、转化学困生会取得更大的成效,整体教学质量会有明显提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