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完善学生人格培养
发布时间:2015-01-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许叶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完善学生人格培养
许叶
摘要:小学时期是孩子们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时期,因此我们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联系教学实际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
关键词:心理;小学语文;人格表率;学生个性;情操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强壮,没有疾病,它指的是躯体和心理各方面功能整体的良好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前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与学校环境以及将来的社会环境大不相适,环境的转变很容易造成小学生的心理负荷和波动。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一定要将心理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囊括各学科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等工作。语文属于人文学科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其心理健康渗透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那么,我们该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提升自我修养,树立人格表率
常言道:教书育人。我们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授课,而且包括心理引导等方面。教育中的所有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小学时期,孩子们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而各科老师往往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就从客观上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时刻注意提升自我修养,为孩子们树立人格表率。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学习《儿童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读孩子如读书》等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去除不健康行为、情绪和心理。
二、挖掘教材榜样,培养高尚情操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小学语文教材遴选了许多符合求真、求善、求美高尚情操的文章,以期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教材健康心理元素,为同学们树立高尚情操的榜样。
例如,《陈毅探母》、《母亲的恩情》以及《沉香救母》等传递着孝这一中华民族基本的道德信息,能有效培养和启发孩子们尊敬师长得道德观;《虎门销烟》《孔繁森》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同学们要有社会责任感、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自己的言行要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诚实和信任》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则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们懂得做人要有原则,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健康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文章不胜枚举,我们只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启发,定能培养孩子们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人生态度,就能有效杜绝心理疾病,从而健康快乐成长。
三、正视挫折教育,打造坚强心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他们从小就有数位长辈呵护,甚至都没有跌过跟头。没有受过挫折的孩子心理是脆弱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将来的社会工作生活中,不可能有人百分百的处处呵护你。所以,我们要在小学时期就要通过挫折教育来帮孩子们打造坚强的耐挫心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卧薪尝胆》就是讲述越王勾践在遭遇灭国的失败后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发展国力,最终战胜吴国。这就是典型的正确对待挫折的故事。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挫折是学习和生活的必修课,我们要能以正确的态度认识挫折,培养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这样才不至于因为不期而遇的挫折造成的心理损伤。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经典故事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能有效增强学生心理疾病的耐受性,产生积极的渗透效果。
四、注重个性培养,健全积极评价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积极的评价。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个性化引导和培养。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有的学生可能对某篇课文不敢兴趣,我们就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吸引他的注意力;有的同学可能木讷寡言,我们就要激励他在阅读后针对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教师应努力营造学生自我展示舞台的课堂氛围,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我们要像《掌声》课文中描述的那种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每个孩子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当然同时我们还要对认知不足和思维偏激的地方,展开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启发,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积极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消极的评价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不健康心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温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比如有的同学不能回答提问的问题,我们也不要责骂或嘲讽,而是给他一定的时间冷静和思考,即便没有答上来,我们也可以帮他指出需要怎样弥补,这样每位同学都会有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他们就会积极的心态去学习,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心态和学习习惯。
上文是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概括地讲,小学时期是学生心理敏感期,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带来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完善自身人格魅力的同时,要善于观察教学中学生的细微变化,并能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促使孩子们养成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实现其全面健康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录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革新》2012年 第9期
2. 赵春玲;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教学] » 2012年08期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