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学生心理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5-07-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尹丽萍

 

我校有很多外来工子女,这些学生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孩子,更别提辅导孩子的学习了。在我的班级里,这种流动儿童大约占了总数的70%,这类学生在能力、学习、心理方面都存在较为特殊的一面,是一群特殊的后进生群体。
一、个案背景:
1、个案的基本情况
小宋,男,11岁,学习习惯差,经常不完成作业,编一些谎话骗老师。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每次值日都会有逃离现象。平时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在他经常流露出的不在乎的神情背后,有时也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无奈。
2、个案的家庭情况
父母都忙于工作,本身的教育能力不高,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只会责骂,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
二、 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近一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小宋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心理方面自暴自弃;劳动能力方面较薄弱;学习方面兴趣不浓。而形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反面:
1、集体的排斥  
小宋在班里总是很显眼,经常跟同学吵架,作业不认真完成,值日的时候先逃走,上课做小动作……甚至老师说今天有同学作业做错了,全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转向她。同学歧视的目光,老师严厉的批评导致了他对学习的厌恶,渐渐地他对自己也失去信心。作为一个11岁的少年,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
2、教育方法的粗暴 
虽然家长疏于管教,但对他的学习仍抱有希望。因此,家长一听说成绩不理想,或作业拖拉,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他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三、采取的对策
作为教师,只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促使她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那么我们老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我邀请家长来校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
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不要让他养成少做、漏做的坏习惯。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这样,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发现积极因素,促进转化。
我发现小宋然经常犯错误,但他然有向上的愿望,他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跑步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做错事敢于承认,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上课也会积极发言……所以我们可以发掘他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
在课堂中,多为小宋提供表现机会,如小组活动、表演对话等,在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己也是一份子,从而达到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小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同学的态度,使他在一定程度受到打击。作为教师如果不是实事求是地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他的个性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要调动他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必须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当发现他今天能主动参与劳动,于是就及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当他能主动帮助同学的时候,同学给予一声感激的“谢谢”;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引导他由自己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想出假如再出现类似情况会怎么去做。当他在家中有出色的表现的时候,由家长反馈到学校,并给予鼓励……
四、教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他从一个令人讨厌的孩子,成为班级中受人欢迎的一员。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友好相处,不随便打人,积极为集体做事,更令人高兴的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了校运动会,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相信以这样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小宋同学的进步已有了一些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转化特殊的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