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二(3)班学困生转化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3-01-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丁晓雪

 

一、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班中的小L同学,不管是上课下课总是喜欢无缘无故地招惹别人,课内根本不想听讲,对学习无所谓。后来得知她父母离异,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但是父亲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工作比较忙,从不关心她的学习,也从不与她进行真正地交流。妈妈在外地另外成了家,很少与她见面,交流的时间很少。她感觉自己没有人爱,不受人喜欢,缺乏幸福和快乐感,心中还有一些不平衡和敌意。平时无缘无故地招惹别人,想借此机会引起别人的留意。由于上课经常不听讲,所以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中的末尾位置,恶性循环,学习也越来越吃力。
    二、转化过程及措施:
    基于这学生的特殊情况,我经常找她谈心,另外通过书信方式,以朋友的立场和口吻劝说她摆脱心理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我的设想是不给同情,只给引导,帮助他释放自己心里压抑的情绪,能够客观正确地看待父母离异,树立正确、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为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了解学生,同时增强他的学习自信心,我有时要求他用书面形式写给我看,一次,她在文章中,将她渴望母爱和父爱的痛苦与学习成绩低的忧虑倾诉了出来,并在结尾处写道:“希望都能够为我保密,谢谢。”由于她从不愿和同学、老师过多交流,贸然的询问、冒昧的同情、盲目的嘘寒问暖都可能会使学生从此三缄其口,将信任倏然收回,当然,我向她保证不对任何人说。她能主动地向我询问如何摆脱困扰她生活、影响她学习的这段经历,足以说明她给予我足够的信任,并希望从我这里得到有力的帮助。
    我告诉她:不要责怪父母,许多事情不是用对错能够说得清的。他们分开并不能代表着你一定会孤独;也许你没有体会到,他们都在加倍地关爱你,你得到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是无法选择的,但未来将要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却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试试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是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只有把握知识、增加能力,才能真正创造美好的生活。
    起初我要求她读好语文书上的课文,课堂上多鼓励她,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我再利用课余时间对她进行辅导。渐渐地,成绩在不断地提高,她他对学习的爱好逐渐浓厚了,我为她的进步而感到兴奋。有的同学课后专门告诉我,她进步了。每次有这样的消息,我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她。每当她听到这样的消息,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三、分析和反思:
1、倍加关爱,唤起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用爱心温暖学生,就能唤醒学生,爱心是实现学生转化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关心爱护、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做起,坚持对他们施以爱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对学困生进行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指教师乐于对学困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他们,重在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他们的潜能。教师那真诚的微笑,和善的目光,鼓励的话语都会是学困生心灵上的一座灯塔,给他们以信心和激励;教师的一次表扬或夸奖都会给学困生注入动力。实践证明:赏识教育可导致良性循环,即:教师肯定—学生自信增强—学习更努力、更认真—学业成绩更佳—师生关系更融洽。例如,在一次作文评讲课上,学秦倩同学对春天的描写特别精彩。我把她的文章念给同学们听,并事先复印了几十份,发给孩子们欣赏。这给秦倩同学很大的激励,那节作文讲评课上,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从此,文章写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学习成绩也逐步上升。
3、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多元化渠道了解学困生,及时发现被情绪困扰的成因,思考通过何种途径、教育方式,寻找机会切入,避免刺激他们自尊的可能,进行耐心教育,步步深入,经过一个敏感适应期,使其能够淡化敏感程度。对学困生坚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有些学生不只是学习困难、后进,这些学生往往行为表现也比较差,因此,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