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积极的关注催开心底的花
发布时间:2014-01-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丽
用积极的关注催开心底的花
【前言】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性迥异的生命,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教育是因为生命而存在,教师应从整体的、生命的视角思考自己工作的价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生命价值,了解学生最弱的方面,发现每个学生发展最强的一面,如何实现这种生命的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积极关注教育对象,具备洞觉儿童内心世界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教育无异于盲人摸象、对牛弹琴。因此一个老师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她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经常能观察到每一位学生的细微变化之处;她应该有一颗敏感的心,经常能体验到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处境、烦恼、困难;她应该有一个经常思考的大脑,明白什么时候哪一个学生需要什么,她能雪中送炭,给予他一个明媚的春天。
前几天读到西方一则寓言,故事结尾的一段话很让我深思,即“在生活中最重要的时间是当下,最重要的人是眼下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是马上必须做的事。”这段话对我这名普通班主任有极大的启示,那就是必须抓住此刻,帮助指导此时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而现在最需要我帮助的就是他了。
【个案呈现】
小游,一个男生,长得很漂亮,但沉默寡言,性格固执。课上经常鼓捣自己的小玩意,很少集中精力听课。课上从来不发言,别人纷纷议论的时候,他常常呆呆地看着别人。虽然叫过他几次,但声音几乎像蚊子哼,再不就是看着你,不会回答。同学们说:老师,你就别叫他了。他以前就这样,天生如此。真的是天生如此吗?我心生恻隐,孩子这样下去,心理不是被扭曲了么?我决定尽自己所能,改变孩子这种状况,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我首先了解了家长,家长说,他们对孩子管教很严,动辄训话,现在孩子很少跟他们交流。另外在低年级时,由于反应比旁人慢一些,处处显得不如人,弄得他更没有信心,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后来,我趁一次放学和一群同学聊天,他也在其中,我装着很无意的样子跟他闲聊:“新学期报到那天,全班只有你住校,你帮我搬书、整理教室,可真是能干!”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你挺聪明,数学老师说上个单元测验,你得了满分!”“可同学都不相信我自己做的,说我偷看同学的”他的眼泪快出来了。“那你争取一直这么优秀下去,恐怕就没人那么小看你了!你还要争取发言,老不说话,你在班上还有地位吗?你的思维还能发展吗?”“答不好,同学会笑话我的,老师也会说我笨!”听到这里,我心里很难过。一个原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孩子被家长、老师、同学的不恰当言行,弄得像一只灰溜溜的老鼠,可怜我们的孩子!
【成因分析】
针对他的情况,我和家长一一认真做了分析:一、生活中缺乏表扬,一做事总怕错,怕批评,索性就放弃;二、生活中缺乏信任,有时做的好,别人也不相信;三、有上进的需求,但愿望不够强烈。那么我们就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办法,运用激励理论,帮助孩子,多表扬,多鼓励。
【转变措施】
方法之一:尊重学生。课上讨论问题时,我经常走到他面前,问他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能谈谈自己的理解吗?开始,他默不作声,或是说,没什么问题,还没考虑好呢。我很尊重他,总是说,没关系,想好了跟我说一声。但他始终不肯张开金口。怎么办?我就和他结成讨论组,问他问题,他不紧不慢地说,说到精彩的地方,我就鼓励他再说一遍,练熟了,在全班交流中让他发言,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他自己感觉确实讲的比较好,别人的鼓励不是施舍,他由衷地感到欣慰,找到了自信。
方法之二:信任学生。我经常请他帮助我做事。学生们中有一种共识,老师经常用的人不是有能力的班干部,就是老师喜欢的孩子。他总是千方百计把事办好,统计一份名单,开个电脑、关个投影……认真而又负责。后来家长打电话感谢我,说孩子对他妈妈说:“老师很喜欢我,觉得我办事能力强。”看来一段时间还是有些效果。
方法之三:制定目标。针对他良好的表现,我表扬了他。不过,也不能总停留在我对他暂时要求上。我对他说:关于课堂发言,你还能进步吗?可不可以给自己定个指标,每节课能举一次手,他做到了。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发现他有时候举两次手,三次手。我高兴极了,孩子又给自己定更高的目标了。
方法之四:同伴互助。针对他的具体情况,我让他选择一个竞争对手,要求比自己强一些,但别太好,免得自己一时追不上,丧失信心,先比一个方面,就是发言,他点头同意了。以后我一叫竞争对手发言,他就跃跃欲试,渐渐地持续了一个多月。在这一个来月中,我不断给他鼓劲,两个月,一学期下来,不仅爱发言了,班上发言的人多起来。私下问一些同学,他们中一个同学说:“连小游都能说好,我估计自己也能说好。”
后来我继续关注他,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以民主、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以倾听、对话、帮助的方式激励他们,给他们一种来自他人的欣赏、珍视、赞扬,渐渐的,我的这种教育行为成了一种习惯,我感到孩子们需要我,我从中感到个别化教育的魅力,感受到教师为什么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师。是的,孩子的发展是这个世界最为神圣的,孩子的生命具有不可算度的价值,孩子的未来具有不可预定的可能性。面对孩子,教育应该有一种面对神圣之物的谦卑,面对崇高事物的尊敬,应该有一种对伟大存在的关怀。
【案例反思】
上述案例我力求从教育思想的高度来改善自己的教育行动,从学生需求的层面来研究学生主体的发挥。这个学生渴望社交,即与同学的交往。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而他没有完全拥有;这个孩子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渴望别人对他的信任尊重,而他缺乏;这个孩子渴望自我实现需要,但没有机会。而老师洞察到这些,调动多方力量,帮助他,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潜在的愿望,从而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的真正意义。
作为教师在对个别孩子的教育中,我力争把握好三个支点,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和“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前提。被尊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爱"的核心。个别化教育是在正视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的教育行为,只有从尊重出发,引发出各种个别化的教育措施,才能唤起神奇的力量,使学生的品格、智慧充分自由地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正视学生的潜能,善于把差异当做资源来开发。
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是个别化教育的动因。需求产生动机,动机转化为行为,通过行为实现既定目标。需求是人的行为最浓厚的动力源。只有不断地培养、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施个别化教育就是要不断地满足学生受尊重、有兴趣、参与、交往、成功等需求,使学生把心理需求转化为积极的学习行为和道德行为,从而得到充分、主动地发展。
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是关键。实施个别化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当教育的要求,目标让学生感到有意义,有强烈的需求,而且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时,外激励即可以转化为内激励。这个转化的机制在于创设充满情趣,丰富的学生活动。学生只有在属于他们的活动中,才会如鱼得水,才可能感觉到自己是主体,才可能实现自我激励。
关注个别学生,这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以改变一个学生的数量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改变更多发展中的学生,以数个学生的改变带动整体班级学生的改变,以数个班级学生的改变带动学校所有学生的改变,实现“以点带面,面向全体”,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只有教师积极的去关注孩子,才能把爱和温暖撒播出去,催开孩子们心底的花朵。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