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读了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细品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心情澎湃,受益匪浅。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
其中《丢失了“钥匙”的男孩》这篇故事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深处。故事中的小文非常顽劣,他几乎欺负过全班所有同学,他经常在课堂上捣乱,搅得大家不得安宁,他平时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没人管。渐渐地,他的自尊终于丢失了,对任何事都无所谓。这学期,孩子们“团结一致”,不准小文在校就餐。他们正在团结一心地想往外清楚一个原本属于集体的成员!而小文如同一个丢失了钥匙的孩子,走进家门已成为一种奢望。在这个班,已没有丝毫的温暖、期盼、有的只是敌视。故事中的新班主任了解情况后,耐心地引导小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请小文主动在同学们前认错。老师适时引导,让同学们给小文一个机会,让孩子们认识到,在学校里,没有任何人有权从集体中驱逐一个人,同学们终于同意了。
这让我想起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的话,“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如教师、父母)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一个孩子的成功要得益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学校教育首先应当真正面对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负责。
所以,我们身为一名教师,平时更应该时刻观察、注意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每个学生都该一视同仁。营造民主、平等、宽容、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焦虑的心态,有助于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说道:“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出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爱学生就必须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教师的阳光雨露。因此,我们平时一定要多注意教育方法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身边所要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