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孩子需要什么(城东小学 张林亚)
发布时间:2015-01-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林亚

 

孩子需要什么
                 ——观摩首届“苏派名师教学流派观摩研讨”活动后感
12月27日,我有幸前往南京市江宁东山外国语学校参加首届苏派名师教学流派观摩研讨活动。看到活动安排表上一天半时间却只有三节课,然后分别是三节课主讲名师的讲座和现场嘉宾的点评,真怀疑自己会不会听着听着讲座或点评会昏然有睡意。可是,当活动真的开始时,我一刻也没打瞌睡,手不停地记着,眼睛一眨不眨,生怕漏掉了一处精彩。连半途家人打电话来都摁掉了,因为会场里虽然座无虚席,但极安静有序,每个人都在认真聆听。
在为期一天半的时间里,江苏省小学语文学科著名特级教师、苏派小学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校长、苏州吴江实验小学副校长管建刚、南通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祝禧分别上了《儿童诗》、《习作点评》和《圆圆的世界》三节观摩课,展示了苏派名师的风采及他们的教学风格,给与会老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课后,三位老师分别作了主题讲座,介绍了他们的教学思考及实践;讲座后,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国安、杭州市余杭区教师进修学校陈海燕主任及同行代表分别进行了评说和点评。
孩子需要诗:童心孕育诗情
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便是唐诗宋词,中国是个盛产诗词的国度,然而,现在,为什么我们不爱诗了?是因为我们的“心灵硬化”了(高万祥语)。我们失去了敏感的心灵,我们失去了柔软的内心,在喧闹、在繁杂中失去了宁静的力量。感谢孙老师,在您的带领下,我们重又踏进诗的世界。我们和孩子一起读着《阳光》《太阳》,一起感受诗的语言:生动、有趣、有画面。更感谢的,是孩子!我们忠实而可爱的诗歌朝圣路上的同行者!
在课上,孙老师循循善诱,整堂课上,他不停地肯定着孩子,赞美着孩子,引领着孩子,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思维的火花,在他巧妙地点拨与引导下,学生思维的翅膀完全张开!为孩子们的发言喝彩,为老师的精巧点拨赞叹!
随后,孙老师做了一场题为《诗歌与形象思维》的讲座,孙老师在讲座中说到,人有三种思维:右脑主形象思维,左脑主抽象思维,还有一个是顿悟——灵感思维。那么,诗歌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呢?孙老师给出了四种方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在吟诵涵咏中感悟形象。当然,诗歌教学中若想达到高度、温度、力度,教师便必须具有思考的高度、语言的温度、点拨的力度,唯有老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方能实现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而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定充满了尊重。
孙老师的课与讲座让我们感受到: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每天都说着诗般的语言!然而,这段童心的成长需要我们去呵护,需要我们去经营。
孩子需要情:真情孕育真感
管老师以孩子们的习作“一次争吵、争论、辩论、讨论”为本,围绕“写好提示语”这个评讲主题,从两个维度丰富写好“说”的策略——提示语中,用上不同的表示“说”的意思的词语;用对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为提示语。
管老师在教学中,用好的提示语片断为榜样,对孩子们进行示范、引领;对有问题的提示语片断为素材,引导孩子们进行辨析;再有针对性的当堂训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通过这样的讲评,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写提示语,如何写好提示语。整节课,学生们浑然不觉训练的枯燥,每一个人都学得兴趣盎然,不仅知道了如何保证作文的基本字数,更学会了如何写好提示语,而写好提示语,写事类的作文便几乎成功了一半,当然,在写事中,一定要让人物开口说话。教学目标之鲜明,教学效果之显著,不容辩驳!
随后的讲座中,管老师用大量丰富而有趣的实例再次说明,这样的作文讲评课,孩子们真的非常需要!孩子们需要写作技巧!在讲座的一开始,管老师说,如果我们老师是“三无”老师(无作文知识系统,无作文训练系统,无作文实践系统),那么,千万别做作前辅导,会越教越糟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重要的不是积累,而是激活。
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和支持学生写真话,写实话,写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感受,而实际上,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被德育和应试所绑架,已经举步维艰,困境重重,学生不愿意写,老师不愿意改。管老师说,作文是需要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的,就拿提示语来说,起码需要20个课时。
对此,我也很是疑惑,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很难改变现状。虽然,会场里笑声不断,但是,我听着却异常沉重,因为我总是不由得联想到我自己班级的孩子。我该怎么办?
孩子需会赏:我赏固我在
祝禧老师执教的是《圆圆的世界》一课,她精心选择了诗歌《蜜蜂与神灵》、《太阳、地球和月亮》、《四季儿歌》及绘本《失落的一角》进行教学,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极高的文学素养。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等哲学的基本观点。整节课弥散着文化的芳香、游戏的精神和辩证的哲思。课后,祝老师作了《教有文化的语文,培养有教养的儿童》的主题讲座,介绍了她在“文化语文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说实在话,在祝老师上课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她的语文着力点在哪?训练点在哪?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学会了哪些语文方面的能力?听完讲座方恍然大悟,祝老师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啊!她其实上的是一场文学欣赏课,一堂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哲学课,她的“文化语文”是针对当下语文课堂文化的缺位而提出的,的确是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研究的价值,祝老师敢走这一步,其精神令人折服!
一天半的活动已经结束,但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
                                        (武进区城东小学:张林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