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校长信箱]
栏目列表
首页
>>
辅助栏目
>>
以往栏目
>>
城东校区
>>
师生乐园
>>
教师之窗
>>文章内容
找一个支点,撬动语文学习 找一个支点,撬动语文学习
发布时间:2015-04-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云娟
一、依靠文本特点,选取教学策略
《绿色蝈蝈》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依据科学小品文的文本特色,要引导学生关注说明对象的特点。王老师在教学伊始,巧妙地借助猜谜语,编谜面这一环节让学生关注问题的内容指向和思维指向,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艺术。根据动物的特征来猜谜底,给蝈蝈拟写谜面,艺术地解读了学习科学小品文得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如果你是一个评述家,你会给法布尔一个什么荣誉称号?”这一问题的牵引,学生顿时热闹了,活跃了。“昆虫中的百度”“昆虫的父亲”“昆虫爱好者”等等,一下子呈现在了听课老师的面前,同时解读自己取的称号的缘由时,学生更多地借助于文本的知识,这真是一把开启学生认真钻研文本的金钥匙。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在接下去的解读“百度百科”对绿色蝈蝈的内容与文本内容的区别就水到渠成。
二、借助一线牵引,带动全篇品读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费尽思量,寻找一个能“撬动”课文的切合文本研读的支点,设置一个带动全篇品读的主问题,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王老师在《绿色蝈蝈》的解读中,就是借助了“PPT链接‘百度百科’关于蝈蝈的相关知识和课文相比,更喜欢哪一个?”这个问题带动全文解读,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法布尔的作品既具科学性又具文学性的特点。教师借助“对比”作为与文本对话的支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省却诸多繁文缛节,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重视学法指导,授之学生以渔
浙派名师陈娴老师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传统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往往对远比知识本身起更关键作用的学习方法重视不够,更不用说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和践行。王老师不愧为名师,她在践行以学法构建课堂教学。
在解读作品的科学性的环节,王老师带着学生品味句子:1.“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能否去掉“很甜”?2.“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是不是,很可能”这些猜测性的词语需要验证,这就是科学家的热爱事业的精神。通过品味词语的方法去把握作者的科学精神不失为一种解读文本的好方法。通过一堂课,让学生知晓文本分析的方法。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王老师这堂精彩的课堂不是一时的结果,是不断积累、不断思考的智慧呈现。她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经历自己知识生长的全过程。只要找到一个恰当的支点,就可以让学生愉悦学习。我们该从现在努力,把目光中真正聚焦在学生身上,在磨砺自己的同时与学生一同成长。
附件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