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古衣精粹(何先玲等5篇 指导老师:唐文亚)
发布时间:2014-09-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唐文亚

 

古衣精粹

 

                ——观《旗袍》有感
武进区城东小学六(1)   何先玲
泱泱大国的服装史:唐装精致对称,算得上时尚的一类;汉服古朴飘逸,可登大雅之殿;旗袍传承之美,更衬东方女子窈窕身段……
而东方传统服装史最为辉煌的一段——旗袍。首先它的简约大方,色调淡雅,已让我醉心。江南风韵,我似乎可以看到细雨如丝,一名窈窕美人身着旗袍,行走在江南小镇。葱指掌油伞,低吟烟雨去,究竟怎样的古朴典雅才能让江南烟雨失了颜色。
淡雅的旗袍似云仙飘逸,奢靡荣华的旗袍就如花王牡丹,更添妖艳柔美。东方女子身着旗袍,更衬身材修长。将成熟的体态,不失优雅,干练的气质,完全的描绘在旗袍之上。
让我最为欣赏的是火红色的旗袍,它不似蓝色那种清澈深邃的感觉,也没有粉色那种可爱娇俏的感觉,也没有绿色那种清新脱俗。火红色的旗袍透着张扬与傲气,它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它的高傲,它的张扬,突破了一次次命运的劫难。
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最近观看的《旗袍》,主人公关露萍,她是一名女版的潜伏者,代号“旗袍”。日寇铁蹄踏进中华,泸沟桥事变、上海沦陷、南京大屠杀……中华大地满目疮痍。血雨腥风中热血青年们携起手来,为家国为民族甘愿洒热血。就在这个特定的年代,关露萍从懵懂的爱国青年,成长为冷静、干练、成熟的中共地下谍报人员。她必须承受孤独、误解和打压,自从参加地下党组织后,在残酷战斗中面对陷阱、阴谋、谋杀,凭着坚强信念和过人心智,迅速成长为谍战精英。在上海沦陷的岁月里,孤身奋战在汪伪特务机关和日本特务机关梅机关,为新四军筹措药品,刺探军情……
她牺牲的时候,留下的仅有衣柜里一袭袭华丽、寂寞的旗袍……
她的一生,从未索取,却毫无保留地用生命和青春,祭奠了自己的理想:为新中国、为民族大业奉献一切!
那火红色的旗袍激励着一个个优秀的中华儿女和真正的爱国者,敢于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战,敢于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挺身而出,敢于面对强敌人时用鲜血为国为民族为同胞的而战,敢于舍个人和小家之利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和大丛之利……
梳篦岁月
                                 ——观《红楼梦》有感
武进区城东小学六(1)   张晓雨
    自陈七子创始之初,兽骨、毛竹、木材,梳篦走过了千年岁月;简陋、繁杂、精致,梳篦经历了千年演变;选材、制作、成品,梳篦经过了一百多道工序。
梳篦从古到今,渐渐变成了人手必备的日用品。从远古人类用兽骨做出的简易梳子,到现代人类用塑料、木材做出的精美、便于携带的梳子,梳篦的文化可谓被中华民族不断传承,成为常州独特的艺术。
梳篦,是古代八大发饰之一。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始自晋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清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如今,梳篦已不再是皇家的专属,梳篦的文化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
《红楼梦》中可谓把梳篦的文化表现到了极致。先不说著名梳篦“金陵十二钗”,就是贾府中每位女子的梳妆盒中,也不乏各类精美、独具一格的梳篦。先说清冷孤傲的林黛玉,她使用的梳子虽为简易的木梳,但却透着优雅的气息;再说聪敏干练的王熙凤,她用的梳篦虽不是金镶玉琢,但淳朴的色调却表现出她的大气;最后,再来说说贾府中最尊贵的贾母,她用的梳篦可真是既精致又端庄,时刻体现出她的雍容华贵。
千百年来,梳篦见证了中华民族女子的思想的改革和变化。从古代华美的梳篦可以看出古代女子的小家碧玉、温婉如水;从现代梳篦的简单、简洁可以看出现代女子的大方、不拘小节……
现在,梳篦的制作已成为常州独特的工艺,也成为常州市民一种心灵的寄托,更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承,不仅仅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语言,不仅仅是制作工艺的代代相传,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精神的寄托。
酒干倘卖无
武进区城东小学六(1)袁鑫静
现在,早已时过境迁,飞速发展的时代、丰衣足食的生活,也许已将人的本性埋没。我们唯一缺乏的就是精神粮食。
“百善孝为先”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精髓。现在的社会,缺乏的是一颗感恩的心,是尊老爱幼的美德。人人都说要尽孝道,可又有几个人真正做到了呢?不还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一定赚好多钱,让爸爸住进大房子里……”看到这,我真为电影里的父亲而感到欣慰,自己饱经风霜,吃过的苦在此刻——女儿甜蜜的语言里化为乌有……“爸爸,你别走啊,你睁眼看看我呀……”到了最后,父亲带着遗憾、思念和悲愤的心情离开了人世……其实父母不需要住大房子,不需要穿名贵的衣服,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儿女们孝顺自己,多花时间陪陪自己。
上个星期六是父亲节,我买了一双凉鞋给爸爸,当我给爸爸换上凉鞋的时候,才发现:爸爸宽大的脚就像是我在大海上航行的船,脚底那层厚厚的老茧不经意蹭过我的手,生疼生疼的,哦,这是爸爸为了我的航行的顺利在海上默默承受着海底汹涌的暗潮,呀,爸爸的脚板上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就像是一把刀刻在我的心里,这双大脚,经历了多少风雨,承载了多少苦难,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儿女平安。“爸,穿着舒服吗?”“舒服舒服!”爸爸笑了,笑得特别开心,特别自在……爸爸平时都不舍得花钱给自己买东西,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自己再苦再累也不抱怨。爸爸总说我唱《酒干倘卖无》最好听,我总是推三阻四,现在才明白爸爸的心愿。
看看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令我们向往的社会吗?是我们还能憧憬的未来吗?以后的事,谁也不能预料。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最基本的“孝道”,就像一个人失去了体温,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傀儡,终究是要倒塌的。
“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
品 酒
武进区城东小学六(1)宋晶晶
作为一个女生,本是和酒沾不上边的,但看到老爸对它十分喜爱,我就不禁对它产生了好奇心。
酒,似乎是一种法宝,使古代文人雅士为之着迷。它可以使文人们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可以消去惆怅的心情,可以是使人们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是名副其实的酒仙,他似乎是为酒而生,而最终也是醉酒后误认为水中月是真月便去捞而溺亡,他又是为酒而死;陶渊明对酒的钟爱自是不言而喻,只看《饮酒》这首诗的题目便可见;曹操说过“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不是还有人说“酒壮怂人胆”吗?
每当翻开一本带着墨香的诗集,看到一句因酒而生的千古流传的名句,对酒的渴望便又增一分。酒,到底是何物?为什么又那么多人对你痴恋?酒,真的能让人茅塞顿开吗?是诗因酒作,还是酒因诗饮呢?
我不禁想亲自品尝酒的滋味,它一直如伊甸园禁果一样引诱着我。终于有一天如愿以偿。我轻吮一小口,好辣,又有一种淡淡的清香,直入心底。这是——酒的味道,浓郁。
人生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慢慢体味,才能尝出人生的快乐与香甜。
字 道
                              ——读《汉字的起源》有感
                                武进区城东小学六1 何先玲
所谓字道,观其形,思其义,解其意。
自看了王婷的《汉字的起源》,我对汉字有了新的了解。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古老悠久,其中,汉字,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草书潇洒豪迈,行书形如流水,楷书方正端庄,隶书圆润整齐,这都是见证历史沧桑巨变的精华。
中国汉字,同学们也都人尽皆知。可谁又知道它的来历,它的起源?考古材料证实:汉字发明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数据,体现了我中华民族的高智慧。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而聪明的华夏子民又巧妙地研究出了书法,研究出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更将汉字的精华完全体现出来。
一个字的诞生,需要观察,研究。在历史上有一种字叫做象形字,它是由祖先观察周围身边的一切事物而发明出来的字。例如“鱼”是最为熟知的,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的智慧。也告诉大家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我们没有发明汉字的高智慧,但我们要继承祖先的优良品质—-勤观察,多思考。
看着这些汉字,我惊叹汉字的历史悠久,赞美汉字的神奇精粹。我总是能想到很多很多,草书的潇洒豪迈,让我明白做人就要大大方方,敢做敢想,不要娇柔做作;行书的形如流水,一气呵成,更教会了我做事不要拖拖拉拉;楷书的方正端庄,昭示着做人要端庄,形式端正……这些凝聚古人的智慧精华的汉字,彰显了我泱泱大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了全世界,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带给所有人民。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的魅力,这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精粹,理应更多的人了解它,明白它。
点评:小作者们努力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
指导老师:唐文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