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推行,给沉寂的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新的气象、新的景观,令人欣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精髓还没有真正理解,曲解了新课标的某些理念,出现了一些令人忧患的“伪教育”现象,教育者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弄虚作假的现象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商业行为中,过度包装,夸大其词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不知从何时开始,老师在课堂上弄虚作假现象竟然也时有出现,它的出现和存在似乎还有一定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教育教学技能也日趋成熟,于是在日常教学中,为了遵循新的课程标准,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事实上,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以及创新精神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都是新的课程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数学知识的背景不够清楚,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教学方式的使用缺乏科学的思考,加之教师的个人素养有一定的问题等,课堂教学不免就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
一、“动情”糊弄学生,丢掉创设情境的“真情”
现在的课堂如不创设几个教学情境,似乎就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因此,教学设计时,教者总要搜肠刮肚地创设一些情境,以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一位青年教师在上一年级《统计》第一课时,课一开始,执教者就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分别播放《黑猫警长》、《葫芦娃》、《数码宝贝》、《蓝猫淘气300问》四部动画片的开头部分,并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一起看动画片,但不知道同学们喜欢哪一部?同学们一听,兴致高涨,争来争去,最后达成协议,喜欢哪一部的人多就看哪一部。为此,统计活动开始了,这时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都全身心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孩子们认真地统计着,可是在得到统计结果后,教师却没有让学生看动画片,而让学生继续做其他的练习题,孩子们懊丧极了,竟有一个小男孩伤心地哭起来。
听了这节课,从课的设计安排,老师的组织调控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我觉得都是成功的,但总感觉有点不太舒服,这位老师准备的这些动画片纯粹是教师为了情境创设的需要而安排的,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以致于最后一名小男孩伤心地哭起来,这尽管不是老师的本意,但确确实实“糊弄”了学生,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何等高大,而通过教者的这一无意间的“失误”,学生对老师会有怎样的一个看法,也很难说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如果那位教师在课末能履行诺言,让孩子看几分钟动画片,那么在这节课上,他们就不会有被“糊弄”的感觉,他们得到的就不仅仅是掌握“统计”这个知识,还将会欣赏到“统计”带来的动画片段,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快乐和教师诚信的榜样作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
二、“妙法”忽悠学生,误解教学目标的“本意”
一位教师教学“用一副三角尺画指定大小的角”时是这样的: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副三角尺6个角的度数分别是300、600、900,450、450、900,现在你能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一个1350的角吗?
生:能!将三角尺上900和450的角合起来画。(学生演示画法)
师:那么,你们能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一个150的角吗?
生:先用三角尺画一个600的角,再在里面用三角尺上450的角画出一个角,另一个部分就是150的角。(学生演示)
师:你们认为用一副三角尺还可以画出哪些大小不同的角?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汇报,还可以画出750、1050、1200、1500的角等。
师:请你们分别用一副三角尺画出这些角?(学生动手操作……)
由于有一些学生很难掌握“用一副三角尺画出指定大小的角”的方法,这位老师就自作聪明地介绍起他的另一种“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先用量角器代替三角尺画出指定大小的角。比如:要求用一副三角尺画出1050的角,可以先用量角器画一个1050的角,再用量角器把这个角从中间分成600和450的角;再比如画一个150的角,可以先用量角器画一个150的角,再用量角器在这个角的外面画一个300的角,这样就能让没有看到画角操作过程的人认为这两个角都是用一副三角尺画出来的,这一方法确实很有效,全班同学也很快地学会用老师所讲的这种“巧妙”方法画出像这样的指定大小的角,连刚才已经掌握了正确画法的同学也“驾轻就熟”地用起了这种“妙法”。
从上述这一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教者已步入了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这一教学误区。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本已发现了用一副三角尺画指定角的正确画法,而教者却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效果,用自己的“妙法”忽悠学生。这种舍本逐末、片面追求知识技能目标圆满的教学方式,无异于商业活动中的“弄虚作假”,忽悠消费者,从而违背了我们要求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求真的精神这一教育目标,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者缺少了应有的起码的数学素养,缺少了对数学的求真精神。
三、“完美”忽悠老师,曲解公开课的初衷
开设公开课的初衷在于:一是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二是提供课例研究。公开课对于开课的老师来说,得到的是加深对磨课全程的理解,感悟学习对成长的重要作用,对“怎么备”,“备什么”,“怎么上”,“上什么”,“怎么评”,“评什么”等会有全新的认识。对于听课教师来说,是提供一次学习观摩的好机会,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而实际操作中,有些公开课存在“作秀”现象,为了迎合新的课程精神,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于不顾,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新颖的教学形式,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课堂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无不精雕细刻,花样百出。课前,老师与学生台下多次地排练,领导与同事反反复复地纠正,连台词学生都耳熟能详,这种课表面上看上得很成功,然而,对于带着学习、求真、务实心态来学习的老师来说,有一种被糊弄的感觉,他们觉得课虽华丽,但不实用,平常的教学无法模拟;而对于学生这头来讲,虽然课堂上与老师配合得非常默契,天衣无缝,但学生却像“木偶”一样,所以无论对于听课的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对于上课的老师来说,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也不得不违心地学着小品中那样忽悠一下观众。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作为教者除了要精心教学设计外,还应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这样才能做到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四、善意“藏巧”,尽显课堂教学的本真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好老师,不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锋芒毕露的“智”者,而是一个懂得适当“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拙”老师。教学中,有时我故意用自己的“拙”来忽悠学生。
比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像576-104这样的题目,有些学生搞不清先减去100后,是再加上4,还是减去4。我在新课结束后是这样出示练习题的:376-104=376-100+( ),学生很快填出了4。谁也没发现其中有什么问题,接着我提问:说说你这样填的理由“。不一会儿,马上就有学生举手了,有一个学生比较大胆,站起来就喊:“老师,你出的题目好像不对。”我故作惊讶:“哪里错了,我怎么没看出来呀?”这时学生更来劲了,一个劲地喊:“老师,您将‘-4’写成了‘+4’”。经他们这么一喊,大家都认为老师有错了,哪还了得!一个个来了精神,连注意力不集中的、还有似懂非懂的,一下子注意力都被吸引集中起来了,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课后学生不仅没有小看他们的这位“拙“老师,反而感觉到老师的“可爱”。这种善意的“忽悠”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体现了老师独特的教学艺术,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在课改大背景下,求“新”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然而在追“新”的过程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新课改理念与教学本原不和谐。课改大潮中涌现的不少“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等在课前都进行了“适度”的包装。听课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学“形”,反而会丢弃了教学本原的东西,这就得不偿失。教师需要在“教学包装”与“教学本原”之间作出理性的选择,即在吸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更多地思考如何恰当借鉴、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人云亦云”、“生搬硬套”。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形式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本原不是形式上的变化,教学变化的实质是为学生负责、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时代,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虽然时代不同,功利性、政治色彩不同,但教学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任何时期的教学都要为教学本原服务。因此,课改不能以丢失教育初心为代价。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从“形式”走向“本原”实现课改理念与有效教学的整合,这应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聚焦的话题,自始至终都是教师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的本真和初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