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学且思 且思且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陈春明
摘要: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和经验的反思过程。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小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波澜起伏,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反思能力
世界知名教育家、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数学创新活动,是数学活动的动力,必须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他们学会反思。”这说明反思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数学教学过于重视教学内容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别是不重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会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而不知为什么学、如何学、学得怎样,都是人云亦云,不知如何调节、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反思行为大多数处于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还不会反思、或者不善于反思。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反思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性,没有及时去培养学生自觉反思的习惯。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是我们数学老师迫在眉睫的一大任务。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谈一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反思培养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许多数学知识仅凭课堂专心听讲是难以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的,还必须经过反思这一环节得以消化、吸收。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量一量”活动,让每位学生选择身边喜欢的一个物体作为工具,去测量课桌面有多大。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汇报。生1:我用数学书摆了一下,桌面有6 本书那么大。生2:我用手掌量了一下,我的课桌面有24 个手掌那么大。生3:我的桌面有10 个铅笔盒那么大……学生间互相争执,相持不下,教室里一片混乱。这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每人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同样规格课桌面的大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于是,学生们开始冷静下来进行反思。经过反思,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同一个面积,借助不同的测量工具,就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虽然这些结果都正确,但给我们确定物体表面的最终大小会带来不便,因此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面积单位。这样,接下去的认识“平方米”及“平方厘米”等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反馈理论告诉我们,反馈交流要实现“智慧共享”,一方面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因此,教师有必要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巧设情境,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和学习习惯,以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二、在课堂的结束时反思自问。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一结束,教师立即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教师来回于学生中间,对“接受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在这里,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了什么?(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2、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引导学生反思时,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要让学生敢想,更敢说。
三、在作业完成时反思自查。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作业做完了就往组长那儿一扔,或把作业直接交给老师去批,错了,返回订正,再送老师批改……有的学生甚至要在这样的循环中来回数次。这种重复,不仅不能使学生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反而产生一种厌烦情绪。学生在这样的往复中,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另外,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自己麻烦的同时,也给老师增加了负担。老师辛苦一些倒也没什么。只是这样一来,滋长了一些学生不负责任的坏习惯。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给自己提这样的三个层次的问题: 1、我今天的作业有没有认真做?(浅层次的反思)2、我认真检查了吗?我都做对了吗?(中层次的实践反思)3、当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深层次的质疑反思)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基础,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训练。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为了检查学生的反思情况,打开作业本,不忙于用红笔在学生作业本上做对或错的符号。而是认真“扫描”,发现有错误的,总是把本子退给学生,让他自己去独立检查找出来。那些没有认真反思自查的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教训”之后,觉得:与其要被退回重查,还不如自己进行认真反思自查。另外,对于一些错题,可以让学生认真审视错误题目,仔细分析错误原因后掌握题型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并及时记录在“反思本”上,引以为戒,尽量杜绝今后此类情况再次发生。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结果,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疑难问题的解答、反思质量的评价。因为我们现在的孩子责任意识太缺乏了,借助这样的形式可以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认真解题的好习惯。有了一个好习惯,相信会比反复做题更为重要。
四、对学习的态度反思自省。
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优秀。在对自身学习态度的反思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清楚的知晓认真学与不认真学的结果差异。从而坚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认真学习。无数事实证明,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提高的。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周记的形式,让学生好好回顾自己在近阶段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的反思。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也可以就集体或其他人的学习状况进行评议。并利用一定的时间集中进行反思交流。通过这种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长期训练,在不断的总结交流中反思、纠正、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最终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当然,为了把反思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教师首先要带头进行反思,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氛围。一节课下来,就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教师自己的表现进行简单的反思性评价。诸如,“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是XXX提出的一个问题”;“在……地方老师处理的不够好,有待于老师改进”……这样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施加影响。
一位哲人说过:“开始我们创造习惯,后来习惯制造我们”。在学生反思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数学的学习能力乃至创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学习的态度、行为更加富于理性。如果我们把培养反思能力,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必需的一种重要内在素养来抓。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乃至人生态度、思想品质,无疑是巨大的帮助,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李艳明 浅谈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 数学大世界 201 0年08期
[2]徐学莉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J] 成才之路 2013年06期
[3]林惠娥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02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