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7-01-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汪潮
“积极”一词源出于拉丁语 positum , 含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意义。 在心理学中, 是指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
1998 年 , 积极心理学运动倡导者之一 , 前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 E .P .Selig-man 在题为《构建人类的优点:被心理学遗忘的使命》一文中指出 , 心理学所具有的 3 项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 , 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患 ;(2)致力于使人类生活得更加丰富充实 , 有意义 ;(3)鉴别和培养有天赋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上述三项使命得到了心理学研究者同等程度的关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在二战之后,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战争带给人类心灵和身体的巨大创伤, 心理学研究逐渐忽视甚至放弃了后两项使命 , 将视野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环境压力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对个体的心理测评、对其心理疾病的矫正和治疗 , 心理学演变为矫正和治疗的科学 , 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主导性模式。 这一时期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了以 DSM (心理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为标志的统一的世界性的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 目前, 至少有十余种以前难以控制的疾病 , 现在已经了解其机理, 并能够治愈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在心理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 在某种程度上 ,它也几乎成为“消极(病理或变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的代名词 。 由于心理学研究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研究与探讨 , 过分集中在个体的消极层面 , 由此造成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不完善。心理学中关于消极心理研究的论文远远超过关于积极心理研究的论文。对《心理学摘要》(Psychological Ab-stracts)的搜索结果显示, 自 1887 年至2000 年, 关于焦虑的文章有 57 800 篇, 关于抑郁的文章有 70 856 篇 , 而对于欢乐研究的文章仅有 851 篇, 研究幸福的文章有 2958 篇。 搜索结果中涉及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例大约为 14 1 。[2] 这些统计数据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在过去半个多世纪, 在理解和解释人类消极情绪和行为方面 , 心理学研究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同时也在提醒当代心理学有必要重新关注普通人的心理 , 关注人性中的积极层面, 将其丢失另外两个使命重新寻找回来。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streng th)和美德(virtue)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2]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 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最早的关于积极心理的研究是 20 世纪 30 年代 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 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五六十年代,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新关注人性的积极层面 , 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 马斯洛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 , 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 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 , 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 3] 正如医学模式已开始由关注生理疾病的诊断、治疗转向积极调动人自身的免疫系统, 加强疾病的预防 , 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一样 , 在 20 世纪末的 10 年研究中, 心理学研究者也同样意识到对于心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研究者们发现, 人性层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 , 如勇气、乐观、爱、人际技能、职业道德、信仰、希望、忠诚、坚忍等对于心理疾患起着不容忽视的调节、缓冲作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意识到 , 当代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而且更应该研究如何发掘、培养、发挥积极的心理品质 , 研究人的优点比仅仅修复疾病更有价值, 因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 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 逐渐地, 幸福、快乐、希望、乐观、智慧、爱、满意感、士气、宽容等积极因素进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视野 , 积极成为心理学研究中新的价值取向。
2000 年, E .P .Seligman 和 Csikszentmihalyi 联名在“美国心理学家” 杂志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 , 在总结了早期分散在心理学各领域中有关的积极心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倡导该领域的研究应该向更深入、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 提出积极心理学研究模式。他们宣称 :“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 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 , 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帮助人们走向幸福 , 使儿童健康成长 , 使家庭幸福美满, 使员工心情舒畅, 使公众称心如意。”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心理学界乃至国际心理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和广泛的兴趣。2004年8 月在北京举行的第 28 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 积极心理学成为会上 15 个重要探讨主题之一。2000年1 月的《美国心理学家》 杂志出了一期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刊;2001 年 3 月该杂志又开辟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栏。 20 篇研究成果分别涉及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不同课题 , 如:快乐、文化、主观幸福感、乐观、自我决定理论、防御机制、心理资源、情绪与健康、智慧、天才与创造力等。 在 APA online 键入“positive psychology” , 可以搜索到 4951 篇相关的文章。
许多心理学研究领域, 如:经济心理、管理心理、临床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人格心理和健康心理等, 都在将注意力转向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比如在经济领域中,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教授卡尼曼提出的“ 关于把不确定条件下人的判断和决策的思想结合到了经济学中的理论核心思想就是积极, 他认为如果从收益(积极)和损失(消极)二种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 人们通常趋向以收益为核心来做出选择。 也就是说人们在生活中要么为获得利益而冒风险, 要么为避免损失而回避风险。 B .L Fredrickson 提出管理心理学家应当努力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通过积极情绪的培养 , 一方面使组织成员得到改观 , 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顾客之间的相互影响, 使整个组织发生变化 , 以促进组织的兴旺和发展。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 , 有学者提出为了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 激发其积极行为 , 可以对环境重新设计, 向个体传授控制环境和行为的技巧等。 教育心理也在从原来过于关注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而转向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 而这些正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 也是教育本身所应追求的价值核心。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尽管不同心理学分支关注的焦点不同 , 但都是通过强调人性的积极面 , 通过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 从而使经济决策、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培训、教育、治疗、咨询等更加高效。积极, 已经成为当今心理学值得关注和探讨价值核心领域, 其内在理念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心理学的功用与性质 , 认识和把握人类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惟度。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