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渗透人格特质 关注人格培养
发布时间:2017-01-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邵晓玲

渗透人格特质 关注人格培养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10月份活动
 

http://192.168.10.11/document29772.aspx
 

 
 借着冬日的暖阳,华玉芬和张兰两位老师的六年级语文教研活动顺利展开了。她们分别执教了《钱学森》和《詹天佑》第一课时。
《钱学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生动地记叙了我过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华玉芬老师在教学本课第一课时时,亮点颇多。首先她都很重视学生课前的预习,对人物资料的收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都放在了课前的预习中,这样提高课堂的效率。其次她.以“读”为主线。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没有进行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而是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朗读。为使朗读与理清文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读真正发自心声,教师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内容上,而是紧紧抓住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以此为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读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她还能巧用课后练习。课文后面有一个填空题。这个练习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第一小节,填出“广阔无垠”“劈波斩浪”“眺望”“魂牵梦绕”四个词语。充分挖掘练习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填出四个词语上。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这四个词语。其次借这个填空跟学生介绍本篇文章开头的妙处。这样学生就不仅仅停留在对钱学森的认识上了,从而看到更多的钱学森。
张兰老师执教第十二册课文《詹天佑》,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脉络。张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整堂课的评价语,清晰到位,教师的评价及时稳健,为接下来学生的学习做了铺垫,创设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初步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张老师的板书就是上课的思路,条理清晰,突破难点,让人一目了然。
最后,教研组的各位老师针对这两堂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价,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19.钱学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内容,理解钱学森归国的急切心情。
4.了解倒叙这一写作手法,并感知其好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很多伟大的人物,在大海中永生的——邓小平,关爱青年成长的——江主席,和樟树一样高贵品质的——宋庆龄,这节课我们又要走近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钱学森。(板书课题)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他的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对他的了解吗?交流!
3.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被称为导弹之父的钱学森曾被2007感动中国授予颁奖词.
出示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师读,从这段颁奖词中你知道了什么?交流。
预设一:我知道了他以国家为重,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0年成功研究出导弹。
评价:是呀,导弹原子弹的成功发射离不开他的功劳。
预设二:我知道了他虽然回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但他依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为祖国效力。
评价:你关注到了5年归国路这句话。
预设三:我知道了他在科学方面取的了巨大的成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评价:你很会从所给资料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二、初读课文,整理文脉
1.那课文围绕钱学森讲了哪些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并圈出表示时间的词。
2.交流,师板书时间。(板书:1955年10月1日,1934年,1949年10月1日,1955年9月17日)    这几个时间段分别讲了什么事呢?
3.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1955年10月1日,指名读,
4那这一天讲了什么事情呢?读读这里的词语,完成所给填空。
出示填空:1955年10月1日清晨,在__________的大海上,一艘巨轮客轮正_______驶向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_______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__________的故乡了!
1) 学生读词语
2) 指名学生完成填空
3)结合上下文,理解所填的词语。
4)你能用自己的话再概括简练些吗?(钱学森内心非常激动,因为他就要回到自己的祖国)
  评价:你抓住了人物,事情经过来说,真不错。其他同学们也要学会这种概括的方法)
   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返回祖国。(板书)
5.1934年又讲了什么?
1)指名学生读好第2小节。
2)这里出现一个外国人名,他就是冯.卡门。他是谁呢?(学生回答美国著名空气动力教授)
3)师评价:你关注到了人物的身份,你很会读书
5)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位奇才,你会想到——举世闻名,德高望重,博学多才。。。。。
6)这一节讲了什么事情呢?学生如果讲不出,引导:老师建议用上一组关联词来概括虽然。。。但是。。。(钱学森虽然师从著名教授,享有优厚待遇,富裕生活,优越工作条件,但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评价:你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组来概括,这也是不错的方法。用个小标题来概括呢?板书:赴美深造
6.1949年10月1日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哪几小节讲到的呢?
1).指名学生读3.4两小节
2).概括主要内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钱学森回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3).那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概括这两段的意思的呢?
预设:我是用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的
评价:他的这种方法真不错!值得我们每个人来学习。既然讲的事,就要抓住事情要素来概括。
4)用小标题来概括:渴望回国(板书)
7.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回到祖国,谁来读一读第6段。
8.聪明的孩子一眼就会关注,“然而”这个词语,它的作用可不小,可以承接上文,谁来读一读第5段,
9.那这将军话里的意思你听明白了吗?指导朗读。
10.读完后你能把5.6两小节连起来说一说了吗?
(美国海军高级将领不同意钱学森回国,但最终钱学森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11.用小标题概括:踏上归程(板书)
9.引读最后一小节,板书小标题:作出贡献
同学们不难发现,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你会分段了吗?分段。
一(1)二(2)三(3-4)四(5-6)五(7)
10.可是老师觉得这个时间点有个问题,你发现了吗?对呀,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应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
师: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交代事情的结果,再回过头来具体叙述事情的经过,这样一种写作手法有有什么好处呢?设置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1.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了吗?交流,
2.再次出示颁奖词,你概括的主要内容和颁奖词有什么区别?
师总结:颁奖词更简单精炼,高度概括!
四、学习第一段
1.文章开头就交代了事情的最终结果,钱学森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了,真可谓是归心似箭,归国心切,那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他的归国心切的心情?
2.生交流。
1)屈指一算:掰着手指头在计算了,说明内心十分迫切。那请你来读好这一句。
2)眺望:远远地看着。在茫茫大海上,希望前方就是祖国,心情十分迫切。读好这一句。
3)魂牵梦绕:做梦都在想的事情,做梦都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如今终于要回来了,心情怎能不激动呢?请同学读好这句话。
4)多么希望:更直接地表达了他内心急切要归国,读好
5)不是。。。而是。。。 他嫌轮船的速度太慢太慢了,恨不得坐火箭,嗖的一下,就能回到祖国了。可见心情是何等的急迫!读好。
小结:同学们刚刚从这些地方体会出钱学森此刻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让我们体会一下他的心情,一起读好这一段。齐读第一小节。
3.钱学森到底是一个人怎样的人?他经历了哪些困难,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钱学森》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课文的语言简洁、朴素。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内容,理解钱学森归国的急切心情。
4)了解倒叙这一写作手法,并感知其好处。
3、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内容,理解钱学森归国的急切心情
二、说教法、学法:
、与文本对话,理清写作思路;与人物对话,受到情感熏陶。带着激情读课题,因为钱学森是一位感动中国的伟大人物,引导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对课题的饱含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的教学氛围中,并形成积极的阅读期待,进而引用感动中国的一段颁奖词导入新课,出示颁奖词后,再次引导学生读取颁奖词中的信息。通过抓住时间这条线,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
2、在品读中理解语言,在概括中发展语言,在拓展中积累语言,在抒写中训练语言。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这就是要给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技能技巧。品味语言,不是单纯地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而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指出文章用语行文的精妙,在特定的语境中,着重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独特感等。如:“魂牵梦绕”、“广阔无垠”等,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在介绍冯.卡门的时候,引导学生说出相关的成语来描述他,比如才华横溢,举世闻名,德高望重。高年级学生理应把概括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了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通过文本的阅读,概括出每个时间点发生的事情,进而提炼出小标题。让学生在概括中发展自己的语言。
3.通过学生的质疑,自己找出时间安排的特殊行,进而理解倒叙这一写作手法。
4.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抓住第一小节的关键字词,让学生把自己最想说话写下来,实际上也是让学生学习用凝练的语言进行表达,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既学会文本批注,又让学生充分体会钱学森归国心切的心情。
    
《詹天佑》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詹天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时代背景,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学习认识了很多值得景仰的人物,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淡泊名利的王承书、“心正笔直”的柳公权……他们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还有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他的名字,他就是詹天佑。相机学习生字“佑”。
二、简介詹天佑
1、学生介绍
2、老师简介:
   同学们,詹天佑自幼聪颖,12岁就赴美留学,17岁考取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回国后,为我国怀铁路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人们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他主持修长的京张铁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由我国自主设计施工的铁路。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轻声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思考: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发生在詹天佑身上的什么事情?                                                              
3.、作者是怎样评价詹天佑的?找出来读一读。                                                           
4.、理清文章的层次。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是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剩余部分写了什么?相机概括小标题。
5.学生给课文分段
练读课文主体部分,概括小标题,相机学习生字词
嘲笑 讥笑 攀山越岭 泥浆 岔道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怀
1、生自由读课文的1-3自然段,思考:京张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出示铁路线路图和句子体会:
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二百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
2、如此重要的一条铁路,帝国主义者早就虎视眈眈,詹天佑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受命的呢?
出示:
理解阻挠,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阻挠?会怎样阻挠?
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也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xié),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要挟是什么意思?清政府有什么弱点?要挟成功了吗?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相机学习生字蔑,体会句子的言外之意。练读
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恃强凌弱,读了上面的文字,你的心情怎样?
3.、师述:我从大家凝重而愤怒的表情中可以感觉出,读了这两段,同学们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我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可以参看老师的句式,也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要说出真实感受。
4、学生反馈,教师引导
师述: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修筑权的争夺,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命运的抗争!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愤怒,我们屈辱,我们担忧。我们的愤怒,也曾经是詹天佑的愤怒,我们的屈辱更是詹天佑当时的屈辱,我们的担忧也正是詹天佑的担忧,但是,詹天佑 ——(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
这份挺身而出的无畏,这份舍我其谁的豪迈,这份义无反顾的执著,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有赤子之心的中国人,怎能不深深感动!
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五、课堂小结
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种种困难,依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民争一口气的壮举,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敬佩。
辉煌的背后,就是更多的付出,詹天佑是怎么克服重重困难,修成京张铁路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一段话写一写你心目中的詹天佑。
反思:《詹天佑》,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脉络。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整堂课的评价语,清晰到位,评价及时稳健,为接下来学生的学习做了铺垫,创设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初步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板书就是上课的思路,条理清晰,突破难点,让人一目了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