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马小开展“古诗中渗透积极人格”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7-01-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邵晓玲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观书有感》教研活动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5日    点击次数: 69     作者:方燕    来源: 本站原创

 

 古诗教学是重在情还是重在理,这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观书有感》而言,景物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12月14日下午,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围绕“在古诗教学中渗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这个主题展开了研讨,方燕老师执教了研讨课,金玉主任参加了此次活动。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此诗为理学家朱熹的名作,借半亩方塘的清澈明镜,来比喻读书获得的体验,揭示出读书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的境界。这首诗借景寓理,内涵丰富,引发了许多人生的思考。悟景穷理趣,水到云影来。整堂课,方老师抓住情理,通过“一读”: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二赏”:品析诗句、理解诗意;“三疑”:巧问诗眼、理趣尽显;“四拓”:拓展延伸、温故知新,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设计,层层推进,突破了难点,给学生注入了缕缕活水,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同时也对学生积极的人格进行了无痕的培养。课后,六语教研组在邵晓玲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了热烈的评课,大家结合本堂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畅所欲言,交流互动。最后,金玉主任抓住“严谨、扎实、精彩”这三个关键词作了精到的总评。        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获得一池的清水,教师首先要有“活水”,激活学生的“活水”,这样更替交换,池塘才会清澈透明,宁静怡人,我们的孩子才会心胸开阔,睿智灵气。让我们都去寻觅那一汪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吧!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方燕)【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课前准备】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2、预习《观书有感》,理解诗意。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教学过程】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1.出示: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2.学生自由读名言,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名言,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齐读:熟记于心。3.知道这些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强调“熹”的读音。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朱熹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师读,这段人物介绍抓住了朱熹的生平、主要成就及后人的评价,简洁扼要。这就是人物简介的一般写法。5.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朱熹的名作——观书有感。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1.检查诵读。1)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们能做到吗?先读给同桌听一听;谁来大声流利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相机正音【“鉴”, “徘徊”,“为”】2)读诗要有节奏,才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练习读一读,并在书上划好节奏。指名读,齐读。3)读诗还讲究读出韵味,上节课老师教了你们一招,还记得吗?(一二声长一些,三四声短一些)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看,抑扬顿挫,读的多好啊!小结:其实,读诗关键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才能读出诗的韵味。3.理解诗意一、二两句。1)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了这么多遍,你理解词句的意思吗?下面我们就循序渐进,交流你们对一、二两句的理解。2)讨论交流,理解诗句先理解关键词,鉴:(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一个“开”字,使人眼前一亮。所以一个“开”字写出了半亩方塘怎样的感觉?就如打开的一面镜子。短短7个字,写出了方塘水的清澈。板书:方塘清徘徊:来回走动,这里指蓝天云彩在水塘里来回移动。从这儿也能看出水清。我的耳畔似乎想起了朱熹老夫子在吟诵:齐读。让我们和老夫子一起留下这美好的景象,齐读。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3)小小方塘,清新、自然,深深地吸引了我们。4、品读三四句。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意思就是——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这是个问句,读出疑问,解释“渠”的意思?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因为)这自问又自答叫什么?设问。师问生答。2)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书: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3)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我不由想起另一位诗人的描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5、小结:同学们,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诗人看到怎能不喜欢呢?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再来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写的全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师引导:这半亩方塘景观和读书之间有何关联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方糖,使池水_______。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板书:心智明  读书】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景观和读书道理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景 理  说理诗】说说诗中是如何把景和理进行比喻的?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读出敬佩)指名读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1、朱熹这位伟大的理学家还写过许多这样的说理诗,我们再来看一首《观书有感二》(补充习题),认真读一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读懂诗句,并想一想这首诗又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呢?五、作业布置。1、课外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2、在古人留下的诗词墨宝中,还有许许多多富有哲理的诗句,你们能根据语境来写一写哲理诗吗?  附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方塘清←活水   景                心智明←读书   理         《观书有感》说课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方燕    《观书有感》这首诗是写作者由半亩方塘而生发的感想。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比,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观塘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学生会的学生讲。对于词句、修辞的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理解,所以教师没有多费口舌。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讲出来,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老师”的讲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一引导和点拨,比如“一鉴开”、“徘徊”的理解。    二、巧妙突破难点。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了填空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教学中选取了报道中的一段文字,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选取了另一首说理诗,供学生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让我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应该避免的:学生虽然领悟了诗的含义,但还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如果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许效果会更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