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马杭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教师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12-12-20   点击:   来源:教务处   录入者: 俞振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学校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实现“从幸福走向幸福”的承诺。近年来,我集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建立优秀教师成长的培养机制,创设优秀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梯队发展,打造了一支适应集团高位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导“行”,塑师德。
“师有百行,以德为首”,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师德,犹如教师的生命,为此,我集团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每学期举行“师德建设月”活动,通过开好道德讲堂,讲述身边的爱生故事,树立身边的育人典型,评选“168”爱生行动优秀教师,海选“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等活动,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提升了教师的师德修养,使全体教师树立了“厚德修身”为立教之基,以“大道树人”为施教之本的德育理念。其中,我们又把热爱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习困难、外来流动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教育的权利。在导“行”,促进教师在师德上塑造自我的同时,我集团在制度上也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师德,对教师的师德师风作出明确的要求:比如不乱收费,不歧视不排斥学习困难的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冷眼对待家长,不向家长索要财物等。如果有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学校将按照教师师德考核中的规定,作出严肃的处理。在学习中提高,用制度来规范,用舆论来约束,对教师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既宣传法律法规,又提倡奉献精神,是我集团加强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
二、促“学”,明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经济的日渐迫近,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一张文凭的“保鲜期”已经大大缩短,我们必须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吸收新的信息,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永葆活力。我们集团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形式,向老师传达新的观念,传递新的信息,引导教师要加强学习,及时“充电”,让学习成为教师的需要。如我集团坚持每两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现代与经典”、“千课万人”等都留下了我集团教师的身影,教师们边聆听,边学习,边反思,充分发挥“马小沙龙”资源共享功能,积极写好学习心得。同时,我集团结合“首届南田文化节”,给每位教师发放了相应学科的理论书籍,并加大考核力度,每学期期初都进行理论考试,使学习成为了一种习惯。通过学习,我们许多教师都明白,只有学习才能增强我们的能力,优化我们的素质,才能胜任新观念、新思想下的教育工作。学习,已经成为了我集团教师提高工作质量的需要,成为了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
三、塑“能”,提素养
精研的业务素养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我集团一手抓学习,一手抓研究,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循序渐进,让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迅速地提升。
1、专业引领明方向
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和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一些问题和困惑,而又不能通过学校、同伴来解决,这时专业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会通过各种方法为教师创造机会。
“请进来”:我们曾聘请原常州市教研室汪履平主任为我校数学教学业务顾问,请他定期到学校为教师做报告、讲座,参与教研活动,使教师能直面专家;下学期我们还将聘请原江苏省教科所成尚荣所长为我校教学总顾问,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作为我校数学学科指导,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走出去”:我们派骨干教师到外面参加各种学术研究活动,回校对教师们进行间接的专业引领。与此同时,我们更注重通过教研员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我们邀请教研员到我校深入课堂进行听课、座谈、报告、交流等形式为教师们解决心中的疑问。因为教研员的指导更贴近教育教学的实际,对教师的帮助也最大,所以当教师们遇到困惑的时候就会与教研员进行探讨,并在他们的引领下豁然开朗。
2、校本教研长见识
为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所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我们改革了业务学习的方式,以中心校为首开展集团性的业务学习,既传承了过去各阶段、各校区单独学习的方式,又在中心校敞开面向各校区,某阶段也面向其他阶段的方式,教师业务学习中不但在自己学校、自己阶段相互学习,更主要可以向兄弟学校、相邻阶段学习,有时根据需要还会召集全片教师到校区开展各项研讨活动。校本教研除了集体备课、公开上课、评课以外,还有开展学术沙龙、看录像、理论学习、命题比赛、说课、针对某一片段评析……通过多种形式,让先进的教学理念牢牢扎根于全片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立足课堂提素养
课堂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开课模式,主要形成四种开课形式:
自荐课:适合与年轻教师和刚从外校调入的教师,鼓励教师在自选教材、自选时间的基础上向年级组自荐,邀请学校领导和同伴听课。由于教师有充足的准备,在心理上充满自信,能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避免了因为怕出丑而不敢开课的现象,并在这样的教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汇报课:教师在外出学习回来后,需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在学科组进行汇。,一方面可以让其他教师共享外出学习的收获,另一方面,也促进外出教师自身的成长。因此,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时能认真的进行揣摩与思考,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证外出学习的实效性。
研讨课: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时为了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策略,需要开设一些诊断性的研究课,一般由学校教科研中心骨干组的教师进行教学,为教科研提供课堂案例。
评优课:为了能让教师有展示自我的风采,促进教师成长,我们每年举行优质课评选,原则上3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35周岁以上的教师自愿参加,通过课堂教学评优,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4、三级梯队能落实
①新教师三年立足岗位
随着学校集团化发展,越来越多地引入了新教师,为了让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我们大力实施了“青蓝工程”,每学期开学前都进行新教师培训,进行师徒结对,发扬老教师传帮带的精神。整个学期师徒互相听课学习探讨,不定期开展师徒同台比武,学期末开展了全面的汇报活动,上好汇报课、示范课、展示课。通过这样三年的锤炼,让新教师们在三年内就能立足岗位。
骨干教师出成绩
骨干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近几年来,我集团非常重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我们成立了骨干教师组成的“能力促进小组”,制定“三年奋飞计划”,按计划进行专家引领,自我学习,特长培训,三年后进行考核。骨干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依托这一平台,进行各种研讨活动,有时上公开课,有时进行讲座,有时进行教学沙龙,有时举行基本功的竞赛,专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在武进区、常州市、江苏省各级各类比赛中,白舜华、尹丽萍、蒋军艳、张荷香、张晓丹、吴鸣凤、仇伟红、毛兰等老师喜获佳绩,这些老师都是“能力促进小组”中的成员。
成熟教师思进取
对于35周岁以上的成熟型教师,我们集团也是一着不让,制定了相关的考核要求,每学期都进行课堂教学能力展示或者专题讲座,在前一周五之前通知教务处,在校园网上公布时间地点,邀请全片教师来参加,鼓励这些教师积极进取,不能原地踏步,努力提升业务能力。
4、课题研究促反思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科研就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专题化,课题化,带着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也更具有实效性。在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上,我们以“经验反思”为主线,以“案例研究”的方法为突破口,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并结合理论学习,及时进行总结,开展案例研究。这种“小、近、实”的科研方式使教师对科研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老师们乐于参加,乐于研究,乐于反思。这些年,我们先后开展了《培养流动儿童良好行为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问题行为及矫治的研究》、《传承南田文化,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行动研究》等,通过这些科研课题的研究,我们把素质教育的方针贯彻到了教育实践中,把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一大批教师,让他们成长为了学校的骨干力量,又解决了当前我集团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升了教师们发思的能力,让我集团的教师从经验型走向了研究型,还迅速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成功打造了优质教育的知名品牌。
四、建“制”,有保证
制度是一种约束力,是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是我们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有力保证。我集团相继出台了专业教师考核制度,班主任考核制度,教科研考核制度、绩效工资发放制度,优秀教研组评选制度,学科委员会听课制度,行政会议议课制度,马小沙龙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充分地调动了教师们参与学习、参与研究、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制度保障的同时,我们集团还注意了人文关怀,努力做到学校制度的“严”与人文关怀的“宽”有机融合,让教师感受到工作的幸福。
由于我们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千方百计地抓好了教师的继续教育,终于让全集团教师的工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让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现在,我们集团有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35名,数十位教师在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多人获得市区级教科研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关荣称号,学校优秀教师群体已经初具规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